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美育教育

天津美术学院:美美与共——浅析美育浸润乡村振兴的内在肌理与发展路径

来源:学术研究部    关键字:天津美术学院:美美与共——浅析美育浸润乡村振兴的内在肌理与发展路径    日期:2024-03-27    点击:3506
来源:学术研究部    日期:2024-03-27    点击:3506


天津美术学院  谢小童、高颖

 

摘要:乡村美育作为促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美育公平、推动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乡土本位,贴合乡村美育自身独特性,阐述了美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意蕴,探索美育反哺乡村振兴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期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描绘出山河故土与乡间田野的东方诗意,焕发乡村生机,带动乡村文旅业的发展,为乡村美育的发展书写辽阔诗篇,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

 

关键词:乡村美育;路径探析;乡村振兴

 


Beauty and Harmony - 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Textur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filt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bstract: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s for promoting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chieving fairnes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ocal standard and in line 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explores a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eeding back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ims to depict the eastern poetr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rural fields through the refinement and sublimation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e rural vitality,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write a vast po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vision.

 

Key words: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Path analysis; rural revitalization

 

一、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兴则国家兴,时下中国乡村建设进入了现代化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确定为我国目前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央视乡村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中展现了诸多村落乡村习俗与文化,纪录片中的影像提醒着当代乡村社会发展中缺少的活力与创造力(见图1)。同时,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诉诸于生活秩序重构与变迁中,乡村社会在乡风文明传承以及农民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力、判断力等方面仍旧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难以充分激活、展现文化的价值意蕴。

美育在乡村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不仅是乡村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乡村居民审美、塑造乡土精神的重要支柱。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指数需要以美育作为乡村创新性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乡村美育的潜藏力量,使乡村美育建设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实现乡村建设自身价值的“造血”,从而提高乡村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提升乡村品质,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亟待寻找一个撬动的支点将以美育人理想实践到祖国大地。

 

 

图1央视乡村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源自网络https://www.douban.com/note/751091886/?_i=3290811cMQgGN1 

二、向美而生:乡村美育的协同创新价值初探

“美育” 这一观念最早由18世纪的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提出,他于《审美教育书简》中论述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理念。美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提升审美和观念来熏陶和培养人的精神素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事实上,美育观念浸润于人类的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礼乐制度“礼为德之端,乐为德之华”,用“礼乐”规范疏导人的行为、陶冶人的心灵。美育之重要性正在于,它不仅仅由纯粹的理性分子构成,更是作为感性教育,凸显着对自我人格的确立以及追求幸福的能力。乡村美育作为推动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能够提升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展现乡村美学之厚重,驱动乡村资源积累。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加强美育建设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育的形式与对象来看,其包括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以及社会美育,由于我国传统乡村的“家庭本位”生活秩序,乡村美育与家庭美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部分交织与重叠,家庭美育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会美育指社会中能够参与活跃于美育发展进程的个体单元,诸如政府公益组织、社会艺术机构、高校师生、艺术家等。而乡村美育可理解为从属于社会美育的概念,在农村地区开展的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其内核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层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美育道德建设、乡风民俗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乡村生态美育建设等。

与城市美育相比,乡村美育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首先,乡村美育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地区保留着多元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乡村美育能够通过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和教育资源,使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其次,乡村美育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与自然的交融之中,农村地区留存着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独特的资源条件,同时,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野蛮生长,默默传承着乡土韵味与前辈智慧,是天然的美学课堂(见图2)。此外,乡村美育活动常常在自然风景区、青山田野间进行,使参与者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美学的魅力,与自然环境的对话交流不仅能够增添艺术作品情感,还提供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乡村美育更加注重社区参与和共享,农村地区的社区联系紧密,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培养艺术兴趣和能力,不仅能够促进乡村居民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中国的美涵盖着中华大地的方方面面,共同描绘出磅礴的华夏画卷,青山乡野美育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悠然恬静之意蕴,且富含着无限潜力与创新价值。

 

图2天津市静海区小高庄村方案设计,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青壮年人口流失、文化衰退等问题;另一方面原城市老年人口因乡土情怀逆向回流乡村,形成新农村人。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乡村民风的健康发展是关乎塑造乡村民众价值观,弘扬文化自信的重点工程。乡村美育的独特性是由乡村的自然、文化、生活三个方面所决定的,其文化内涵体现为“乡土性”与“乡土化”;乡村美育的审美形态表现为“自然美”与“自由美”;其情感表达充斥着对自然、自由和生命之爱。基于此,乡村美育通过提供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在传承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社区参与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重视乡村美育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机会,推动乡村的繁荣和进步。

三、美育浸润:乡村美育之资源转化刍议

乡村美育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全面发展乡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美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既是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延展,也是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本,作为一种乡土教育资源,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可以提供丰富的情感滋养。乡村美育资源也包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乡村美育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美育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民间工艺资源

乡村美育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物质形态,还有非物质形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民间工艺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宋代诗人郑刚中有诗云:“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所描述的对象就是宾州做工优良、品质上乘的竹簟,此外,一些节俗市集活动往往伴有多种民间手工艺出现,除了泥制玩具外,常见的还有剪纸、年画等,映射出乡土民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当下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民间工艺资源的独特优势,利用好乡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将其融入到乡村美育中来,通过民间工艺传承,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乡村自然风光资源

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乡村自然风光资源是美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不仅拥有秀丽的山川河流,更拥有淳朴的乡村生活,乡村的自然风光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美育资源。江西大余丫山,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2.6%,集山、林、泉、湖、瀑、洞等灵秀的自然奇观于一体佛钟与鸟鸣遥相呼应,千亩竹林,万株香樟,美不胜收见图3);再如湖北五山镇堰河村十里百日山,颇有群峰隐隐雾霭缭绕,紫气悠长之意蕴。通过乡土艺术创作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认识、感受、理解和欣赏乡村自然风光通过建设自然博物馆、自然公园等设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对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的认知与理解。

 

图3江西大余丫山,源自韩相云《绿色发展留乡愁乡村旅游促振兴探索绿色生态价值转换的“丫山密码”》

 

(四)民俗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是乡村生活中的一种特有文化,也是乡村美育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民俗文化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传统社会中,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如今,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民俗文化逐渐走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中,我们要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教育资源,唤醒民众对自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感知和认同;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在乡村美育中的作用;发挥乡土资源在乡村美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五)乡村传统建筑资源

传统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价值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而独具魅力,它承载着乡村独特的文化记忆。因此,挖掘和传承传统建筑,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些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韵味的传统建筑得到了较好保护和修复。比如,徽州民居、闽南民居、客家民居、岭南民居见图4等都是非常好的乡土建筑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通过博物馆、纪念馆、村史馆、博物馆等形式,建立起记忆之库,打造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特色、以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小镇通过对传统建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可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和活力。

 

图4岭南民居,源自李奕琬《论岭南传统民居风格特色及装饰符号》

 

四、与美同行:乡村美育的回馈与未来路径探析

艺术来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乡村美育建设应保留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扎根本土文化,引入艺术元素,实施更多元、更接地气的美育。如何发挥乡村美育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巨大优势,从当代社会环境来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实现。

(一)策略一:以文化润德

1.弘扬流光溢彩的民间技艺:

民间技艺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美学观念,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有着极大的保护与传承价值,因此,可以在国家文化战略规划指导下,向艺术工作者、高校师生征集民间技艺相关影视、课程资源,积极开展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增强人们对民间技艺的认同,促进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如,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在2018年启动了黄岩剪纸专项调查工作见图5,在黄岩及周边地区走访了近千位剪纸传承人通过对这些传承人进行采访和资料整理,系统地梳理了当地剪纸艺术的发展脉络、制作工艺、艺术特点等内容,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经验。再如广西宾阳竹编对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其依托文教结合机制将竹编手艺归入当地的教育系统,打造出“一校一品”的传承格局,构建了“双师型”教学培养模式,并在宾阳乡土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开展与竹编有关的非遗文化活动,促使游客沉浸式体验宾阳竹编文化,激发人们对文化保护的热情,潜移默化中将乡村美育文化浸润人心。

 

图5黄岩剪纸,源自网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014834211490783&wfr=spider&for=pc

 

2.激活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给乡村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希望,激活重塑乡村民俗艺术活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优势资源发挥乡村民俗文化的多重作用,服务于乡村美育建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动力因子。如池州地方的舞龙民俗特色,在其原有的文化底蕴下进行创新,对舞龙理念、服饰、器械、形式等进行了创新与重塑,并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在龙灯上增加LED灯提升观赏性,形成了当地村落特有的舞龙习俗,打造出池州地方舞龙良俗的品牌(见图6),在与时俱进中助推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的乡风美育的建设。

 

图6舞龙表演,源自网络https://m.163.com/dy/article/HRHTTPJQ0525BKFR.html

 

3.勾勒乡村美学视域下的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作为当代乡土景观改造的重要设计手段,正在逐步应用于设计实践中。通过将艺术智慧泼墨于厚土大地提供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来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使人们重拾被遗忘的的乡土精神此外,大地艺术具有先锋模范及创新性作用,与乡土景观的交融能够使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无缝衔接,使艺术化作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耦合发展如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的《梯田》(见图7),这部作品通过艺术呈现乡土生活场景,将农民耕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放置在了梯田中,呈现出“犁田、播种、插秧、割草、贩卖”等动作状态,并将歌颂农民的诗以雕塑的形式矗立在梯田中。通过艺术呈现和歌颂了农民农耕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乡村美学视域下的乡土艺术氛围,成为了展现在地精神的、有灵魂的艺术作品。

 

图7大地艺术作品《梯田》,源自冯炜《在日本“越后妻有”发现风景:大地艺术祭的视觉经验与美学话语》

 

(二)策略二:以设计赋能

乡村环境作为复合性环境系统,包括乡村生态环境设计、乡村建筑设计、乡村文化设计等诸多方面,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规划者设计师容易忽略乡村的独特性,缺少对乡村地域文化的挖掘。杜威·索尔贝克在《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一书中,提出了与农村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及解决思路,利用有机更新的理念助推农村可持续发展,以更加合理的设计手法赋能乡村振兴,这对于我国乡村环境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环境设计从初创以来不断延展专业视域及内容,以其独特的兼容性满足特定时代的需求,对于社会发展变化迅速做出回应。

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模式方面可以采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模式,丰富乡村产业形式。从视觉方面营造乡村静谧雅致的效应,引起游客远离喧嚣,回归乡野的田园情结,达成旅游发展的目的;在媒介方面要从在地农耕文明中发掘潜在魅力,塑造IP形象,从而提升乡村知名度。同时在开发中,积极探索打造附加效应,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新体验,还能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如开展“文化+乡村旅游”“研学+乡村旅游”等活动,不断延伸附加产业,挖掘文旅融合战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如,贵州省习水镇土城古镇的“四渡赤水实景实战体验园景区”(见图8),该景区以四渡赤水战役为原型,游客在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景区内抽取剧情与角色,还原历史真实场景,体验参与真实的战役,包括真枪实弹以及大型实景演出,景区开发与红色遗址保护耦合发展,塑造乡村情感意象,为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开辟新路径。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缺少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设计无法支撑市场的考验,乡村环境建设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效应能够赢来新的转机,有利于构建乡村特有审美及独特体验。

 

图8四渡赤水实景实战体验园景区,源自天眼新闻

 

(三)策略三:以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VRAR、区块链、虚拟引擎及元宇宙等新技术视域不断扩展,其创新性不断激发乡村文化产生新活力,同时,乡土资源的文化传播、保护与传承方式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以科技引领传统村落差异化发展,能够挖掘乡土特色文化,从而缓解同质化发展趋势,并能够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展示和传播。如鱼川村乡村文化的数字资源转化,运用科学技术将乡土资源其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的转化和开发整合鱼川村的文化资源,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归档保护,以视频影像、图片、音频及文字等为媒介,让鱼川村珍贵的传统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建立起鱼川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再通过VR、虚拟现实与区块链技术变革文化场景形成精神镜像,构筑虚拟数字化交互平台,增强人们对鱼川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说过“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打进去”可理解为研究并深入剖析乡土文化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传承性;而“打出来”更要以深刻的姿态磨砺民间艺术的精粹,通过数字科学技术将其质变为当代美学艺术中的血液。

(四)策略四:以红色基因铸魂

中国农村的红色沃土下拥有无可比拟的绚烂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新时代推动振兴乡村发展“活的灵魂”,具有无价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精神财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以红色基因铸魂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乡村美育建设中,能够丰富乡村美育形式和内容,使乡村美育与乡文化相互促进、耦合发展

红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域面积广阔、教育资源分散,以乡镇或村庄为单位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乡村美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整合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包括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遗址以及红色文化为主题广场等见图9),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此外,还需充分发挥在地优势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古浪县峡峰村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原则,并围绕一场两厅一长廊”布局建设,将红色资源巧妙融入美丽村庄建设,生动展现西路军的动人故事,激发农村新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五、总结

乡村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根脉,而乡村美育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美育有利于挖掘本土优秀文化,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糅合为美育教学资源,唤醒和农民对乡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寻找美育反哺乡村振兴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将传统文化基因与先进文化理念相融汇,以美育人,培养人们认识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激活农民对于乡土的记忆情感,从对乡村美的认知转化为对于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理想构建,构筑乡村精神堡垒,唤醒乡村文化自信,绘制美美与共的乡风画卷。

 

 

 

 

 

 

 

 

 

 

 

 

 

 

 

 

 

 

参考文献:

[1]庞茂琨,李莹.以乡村美育助推乡村振兴——四川美院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与实践[J].美术观察,2023(01):16-17.

[2]张芳瑜.艺术介入:“后扶贫时代”乡村美育的逻辑阐释与实践进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3):85-90.

[3]马毅,曾晓冬.从一般美育到生命美育:高校美育的本质彰显[J].四川戏剧,2023(06):123-125.

[4]张璐.乡村学校美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小学校长,2023(07):29-32.

[5]董庆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美育建设路径研究[J].新美域,2022(03):136-138.

[6]王邦安,赵晟.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播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宾阳竹编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32(01):27-32.

[7]马力,杨辉霞,曹红敏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体育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融合路径研究——以池州地区舞龙习俗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2,24(05):54-59.

[8]孙胜男. 大地艺术在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21.DOI:10.26992/d.cnki.gdlqc.2021.000310.

[9]王丽梅,李丽珍.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旅游型乡村空间的创新设计——评《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22(07):135.

[10]郭潇,于意,盖甄迪等.文旅融合视域下辽宁乡村公共空间意象特征塑造[J].建筑与文化,2023(07):79-81.DOI:10.19875/j.cnki.jzywh.2023.07.026.

[11]唐贺愉,叶湄,施静媚.数字乡村背景下缙云县鱼川村文化数字活化策略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6):73-76.DOI:10.20028/j.zhnydk.2023.16.017.

[11]胡飞.乡村市集——淮河流域民间手工艺的演绎在场[J].怀化学院学报,2023,42(03):52-58.DOI:10.16074/j.cnki.cn43-1394/z.2023.03.013.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相关成果,均为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成果转化请联系本会校企合作服务部协助对接本会支持、尊重、保护原创,侵权必究!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非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新闻和文化艺术信息,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