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艺术教育

吉林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为例

来源:学术研究部    关键字:吉林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为例    日期:2024-03-23    点击:5481
来源:学术研究部    日期:2024-03-23    点击:5481

吉林艺术学院  王倩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的结合,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教学案例的授课与实践,阐述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应用、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方法,使二者各自发挥教学优势等关键问题,从而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混合式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艺术教育

基金:吉林省高教学会教科研课题(JGJX2021D331);

Abstract:Blended teaching is a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ases of “information dynamic visual expression”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majo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blended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make them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and other key issues,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blended teaching of related course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major.

Keyword:Blended Teaching; Online and Offline; Art Education;

       2020年疫情期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响应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范围内的各高校在学期开课前均已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的相关部署,学期结束后调研得到以下数据:91%的高校在线课程开出率,80%的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85%的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这次全国范围内的线上教学,给予了“教”与“学”新的定义,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变轨”的可能性验证。

       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被提速发展的在线教学如何可持续发展?线上教学常态化通过何种形式才能“稳扎稳打”?国家高校教学发展战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需“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应“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积极“开展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推荐工作”。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反过来说,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与数量也将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的重要评判标准。

      本文以视觉传达专业“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为例,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从自身专业出发,借助已具备的基础线下教学结构,结合网络时代趋势开发线上资源,深入研究与实践线上线下两者有机混合方式,开发出最大化的教学成果和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教学新范式。

        一、“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常规授课形式

       “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广告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类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以信息在数字媒介上的动态视觉表现、视觉动态化设计方法的教学讲解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掌握信息视觉化设计方法的同时,努力超出原有传统平面设计的线性思维,在时间、空间、秩序、运动路径上更加全面系统化地理解、发展信息视觉设计。[1]

“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是视觉传达专业中较具代表性、教学路径较成熟且授课成果颇丰的课程:此课以往的线下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通过对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举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理解相关设计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及设计实践的创作方法;课程实践部分在线下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并在授课的各阶段进行一对一设计辅导;过程中,分阶段安排团队和个人设计训练,每阶段课程训练要求学生在班级内进行汇报描述,全方位训练学生从“做设计”到“讲设计”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点掌握状态及各阶段设计实践执行力对其进行成绩评分。

       二、混合教学模式下“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教学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既有目前的线上教学所带来的便利性与个体性,也兼具线下教学所拥有的互动性。[2]

       (一)“翻转课堂”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适用性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的自主学习,教师在线下课堂内更多地开展针对性的高效讨论活动,就学习中产生的突出问题攻坚克难、深入分析研讨,且这种翻转课堂的推广促使了一批相应硬件、软件被开发,设备、教学软件的使用,又推动这种授课形式的发展,双向的促进进一步为混合式教学的“落地实施”提供了优质土壤。在混合式教学中要发挥“翻转课堂”优势,从自身专业出发,借助已具备的线下基础教学结构,结合时代趋势开发线上资源,深入研究将线上与线下有机混合,扩大教学成果。

        (二)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线上资源的课程预习铺垫,加之课程进阶环节、线上授课课件、授课视频的穿插,以及线上的实时课程答疑配合线下面对面集中讨论活动、实践教学中一对一辅导等手段,扩展课程授课教学内容的维度、授课路径的深度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接受的广度;其次,通过混合式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学观念,教学不再设定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随时有课听,即时有辅导;带着问题进课堂,更加高效;课下活跃的面对面互动讨论,使得这些理念不再是憧憬,而是教学常态。通过“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实践,使得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采用混合式教学提供示范性案例。

       (三)线上课堂的搭建

       “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依托较为丰富的线下课程知识逻辑结构框架,加之线上教学资源和公共服务互联网教学平台,梳理混合式教学大纲、教案、授课PPT以及相关录播内容等教学文件;提供慕课、微课等课程网络资源链接,开课之前与班委同学进行沟通,课前需进行线上授课多轮集体测试,并为正式授课搭建好线上实践点评沟通平台,对发现的可能存在的线上授课不稳定性因素及时作出相关调整。

        (四)完善线上线下考核评价标准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即便线上教学便捷及时,但线上教学只是线下教学的补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考核,教学评价形式多样,[3]比值不应大于六(线下)四(线上)的分值比例,以确保监督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习状态。“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百分分配如下。

        1.线下考勤占5%:线上教学一般会采用教学平台考勤,功能便捷及时,事实上一段课程结束后教师记不住学生姓名,不利于师生建立情谊,不利于后期如就业指导工作等的顺利进行,因此线下考查出勤是十分必要的。

        2.实践课业质量及线下展演占40%:学生学习状态、阶段性学习成果甚至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终究反映在学生课业中。课业展演能够展现学生组织能力、逻辑性、思考维度、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是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课业质量与线下展演分值要具有权重。

        3.学生互评及行业导师评价占15%。互评环节(5%)的设置是学生之间开展对学习伙伴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参与度等作出评价,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了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更加客观合理,要对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有效度进行考核,使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4]企业参评(10%)是从行业的角度引领专业的建设,获得行业特征、行业变革的第一手信息,同时也是校企协同育人的环节之一。

        4.线上学习内容占40%。线上学习多在课前,以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进行。包括线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浏览教学包内容,观看录播课程的时间次数,线上讨论等,根据线上教学内容进阶式合理设置量化比值。

        三、“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教学节点规划

        (一)课前-学生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登录线上教学平台如慕课、微课、蓝墨云(学习通)预习相关知识点,扩展知识,收集相关资料,促使学生带着知识储备进课堂,为线下“翻转课堂“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软件实操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录播的形式在教学平台上发布软件操作过程,学生可以随时循环观看,反复练习,提高课程时效。

         (二)课中-教生线下互动

         线下利用“翻转课堂”将学生置于“课堂主导”地位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提问与解答“讨论”的形式完成理论授课环节,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实践环节根据不同的艺术观点分组,以组为单位历经“头脑风暴—各组博弈—作业展示”等过程,最终形成教学成果。根据教育部要求,在线下理论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三)结课-线上线下成绩评定

         线上成绩评定进阶式教学平台设置完成,逐级完成逐级打分。线下评定分为“作业展演-自我评定-同学互评-企业打分-教师综合评定”五个环节完成,作业展演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组织能力、逻辑能力的环节;自我评定是考查学生思考维度、自信、整体素养的环节;同学互评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与思考,提供彼此相互学习的机会;企业打分是校企协同育人、理论到实践的过度环节;最后教师根据作业成果进行专项点评,并对作业的过程节点、质量给以综合性评定。成绩评定环环相扣,既保证了成绩的公平性,也是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确保每一名同学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如图1所示。

图1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课程节点中的切换


       四、研究方法

       迭代式研究方法,及时高效地获取数据反馈,多轮次地迭代更新研究内容与方法。首先,课题前期将调研、观摩线下课堂,总结其线下授课优势,分析其存在不足;其次,通过总结,将“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这门课程作为研究依托,通过两年两轮(大三年级)的混合式授课,总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授课方法、教学路径,“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第二轮授课亦将在总结第一轮次混合式授课的基础上迭代更新,从而形成更为成熟、可行的理论研究;最后,通过课程授课实践形成相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成果理论总结。

        文献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公众号等手段掌握国内外关于网络教学的资讯与现状,及时关注国家教育部针对线上教学的相关政策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理论基础。

课堂观察研究法,以“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为例,观察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表现、教学活动参与情况、线上线下课堂活跃程度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线上课堂表现量化。

比较分析研究法,比较线上线下教学优劣,如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但学生抓不住重点;线下教学便于师生情感交流,但答疑不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比较分析法扬长避短,及时调整教学日历,将线上教学转化为线下教学最有力的补充。

       五、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一)研究创新点

        1.以学生为课堂主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迎合专业特点。

        研究符合当下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大环境,各方面研究资源丰富,混合式教学可充分汲取并运用这些资源优势;视觉传达专业混合式教学实践尚属前沿,其创新的、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会为相关课程、课题的实践提供经验;艺术学科学生学习特征较明显,也较为个性化,运用混合式教学在本专业授课中,新颖的互动与参与方式,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艺术院校学生课程实践价值。

2.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互联网+视阈下数字媒介蓬勃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单纯静态二维层级的设计表现已无法全方位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借助多媒体、跨媒介手段创新设计方法与表达方式是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化时代解决专业继承与发展问题的关键落脚点。且2020年全球疫情状态下,更多学科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课程教学借助新媒介环境特征和优势,通过相关媒介创新设计实践方式方法,以课程实践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多维度、多领域的开拓与发展跨媒介创新设计能力。

       (二)研究意义

       1.开辟学生展现“自我”能力渠道。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与线下两者效能有机结合成倍式提高,不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对于课件资源学生也可随时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课程问题讨论,可及时获得教师相应的解答回复,让学生不产生对知识点疑问的遗留,既能面对面对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讨论,又可在线上高效解决学习上产生的共通性突出矛盾;当代大学生更加擅长互联网+视阈下的信息传达,所以混合式教学可借助于媒介优势,帮助同学们更加轻松地、趣味性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专业水平。

       2.凝练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疫情期间国内外高校主要采取线上授课方式,慕课、微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资源丰富,结合线下教学基础,融入新媒体资源及养分的线上课程授课,可大幅度在广度与深度上促进教学内容的提升。

        3. 使“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教学规范化,成为艺术类学科混合式教学示范样本。

“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更加符合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挥它的学科特点,且研究实践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示范。

        六、“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教学实践总结

        (一)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学习过程监管要到位。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内容对于学生自觉性提出更高要求,相对自制力较弱的同学采取线上师生互动与评价机制。一是,设置线上进阶式教学内容分值,需逐级完成学习任务方可得到相应分值。二是,严格监管线上学习分值、时间、频率数据,对于不合格同学及时督促甚至是警告。三是,增加线上平台互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同学之间彼此监督。

        2.把控线上教学质量。

       线上教学不受上课地点限制,特别“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课程中一些软件实操环节,学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反复观看教师录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对应我们也察觉到线上教学师生互动较少,一些微课、慕课,教师的录课视频内容较长,使学生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仍需优化课程录制质量、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控制视频时长以及增加互动环节。[5]

        3.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线上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学习内容有深度、有广度,甚至有学生获得的资讯比教师还要多,教师在线下课程前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线上互动、讨论环节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总之,混合式教学法对教师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不开拓、不创新,教学理念容易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教师要能与学生之间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积极提升教学质量,符合行业设计的需求,结合实际,提升教学能力水平。[6]

       (二)混合式教学法的反思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在2018 年更是发文要求高校推出具有一定创新性、高阶性、挑战性的各类型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法有机融合,意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需求。[7]基于近3年来教学经验总结,对“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1.混合式教学法需理清线上线下的主次关系。

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但不可替代线下教学。线下授课应借助黑板、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能仍采用腾讯会议等线上授课形式,腾讯会议授课虽然学生看课件比较清晰,但缺乏目光交流,辨别不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感兴趣与否,更有甚者学生借着电脑的“掩护”玩手机、打游戏,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线上资源。

        线上资源是把“双刃剑”,它便捷高效,同时也存在知识体系碎片化、速成化问题,容易造成知识内容很广但不够厚重。即便教学方法千变万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可厚此薄彼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

        3.及时对学生阶段性作业进行反馈,这是最有效的监督。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8]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个性差异,检查作业、作业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等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深度、高效学习。

立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讨艺术学门类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路径,能够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中多元化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跨媒介环境中多维度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设计思维与实践过程中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实践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倩.“信息动态化视觉表现”线上课程教学案例[J].学科探索,2020(8) : 30-31.

[2]周仙敏,庞亚杰.“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 究——— 以《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互联网+教育,2023( 1) : 133-136.

[3]朱丽洁,唐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教学 评价的方法探究[J].西部皮革,2022(44) .58-60.

[4]闫昱.“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混 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43(4) : 145-150.

[5]杨扬,荣征星,侯丽娜.等.药理学线上教学实践总结 及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 : 261-264.

[6]孙星,何燕.基于“网络互动”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混合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应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综合) ,2020(6) : 71-74.

[7]张芳,邹俊.后 MOOC 时代 SPOC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5( 11) .148-151.

[8]周琼琼,赵仁亮,贺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 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茶树育种学为例[J].河南教育( 高等教育) ,2022(8) : 64-66.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相关成果,均为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成果转化请联系本会校企合作服务部协助对接本会支持、尊重、保护原创,侵权必究!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非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新闻和文化艺术信息,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