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文化传承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传承热土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大讲堂——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红色文化美育为例》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传承热土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大讲堂——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红色文化美育为例    日期:2025-03-12    点击:1140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5-03-12    点击:1140

作者简介

      杨泽松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的综合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摘要:茂名地区拥有众多的红色资源,为地方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成为学生培根铸魂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充分依托红色地方文化资源,深挖整合地方红色文化,筑牢红色精神教育根基;深耕红色文化课堂思政,强化红色德育教学阵地;深化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擦亮红色思政课堂品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红色文化大思政;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主流声音,不断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红色地方文化;新质生产力;思政;广茂幼师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价值观念,构成了社会新时期建设的精神根脉,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塑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与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要“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24年9月9日至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一、红色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添加新的元素,这一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勇于承担使命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成为了共产党人丰富精神生活的滋养剂,并且以党的伟大精神和党员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情操、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形象等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中,展示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到各种新文化的影响,缺乏文化认同、缺失精神信仰、缺少责任担当。因此,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将非常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茂名地区拥有众多的革命老区,建立了广东南路革命化州教育基地、信宜怀乡起义教育基地、茂南烧酒革命历史纪念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点为主线的“柏桥讲堂”等红色教育“社会大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整理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成为学生培根铸魂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二、依托新质生产力打造红色美育“大讲堂”的策略

 

在挖掘整理地方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广茂幼师)积极探索红色思政育人体系,依托地方红色文化的优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充分实现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拓展育人空间;用心用情用好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生动传播红色精神,筑牢育人阵地,努力培根铸魂,做到红色文化塑形和塑魂两结合,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广茂幼师充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厚植文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土壤,致力于打造红色思政育人“大课堂”。学校创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思政课堂,主要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深挖整合地方红色文化,筑牢红色精神教育根基;其次是深耕红色文化课堂思政,强化红色德育教学阵地;接着是深化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擦亮红色思政课堂品牌;最后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红色文化大思政。挖掘整合地方红色文化是育人工作的基础,红色文化课堂思政是核心,是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育人工作的助推剂。

学校秉承“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的品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发展潜能” 的学生;学校按照“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持续化发展”的思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项目,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挑时代重担;深化“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将“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纳入“大思政”课堂育人体系,建立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平台,使“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地方文化“大讲堂”的具体做法

 

(一)深挖整合地方红色文化,筑牢红色精神教育根基

1、成立红色文化研究室,建立文化研究“新高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学校成立了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室,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研究的牵头引领作用,加强了地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凸显了学校对地方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视。部门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多次走访地方文化宣传部门,联系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相互探讨,积极探索收集整理红色文化的途径,采取学校和社会联动的方式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深化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引导师生学好用好地方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研究室积极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多次召开文化研讨会,勘正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做到有章可循、有人跟踪、有制度落实,为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努力打造范例。红色文化研究室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师生实地走访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和调查研究活动,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创新育人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结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营造红色教育“好氛围”

学校积极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引领,以研促教,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科研氛围。通过师生的努力,学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立项市级课题《茂名红色资源融入“十七年文学”教学的研究》等,探索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还积极加强校本红色教材的研发,编写了红色文化读本《风雨无阻红色路》,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茂名地区革命烈士和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得到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课堂思政教学比赛,建立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和资源库,努力探索丰富多样的适应大学生学习的红色思政课程,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地方红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学校开展红色思政大课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素材”,为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深耕红色文化思政课堂,强化红色德育教学阵地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深化红色德育常态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广茂幼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红色文学、党史培训等文化主干课程融合红色校史进行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既实现了课程育人的效果,也联系了现实生活,活化了课堂,提升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课堂上作品中的林道静、江姐等英雄形象与现实中的李嘉烈士、龙思云等革命英雄超越时空的“相会”,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接受红色思想的洗礼。教师的引领,思想的碰撞,点燃了学生的青春激情,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铸就了红色的信仰。

2、以地方红色基地为补充,拓宽红色课堂载体

学校一直在积极推行“思政大课堂”的构建,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与课堂思政的大教育理念,打造出一个由学校、公司、社区和政府等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大型课堂”,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校思政教育的“小课堂”和社会基地的“大教室”相互融合,以此持续推动红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茂名地区拥有众多的革命老区,建立了广东南路革命化州教育基地、信宜怀乡起义教育基地、茂南烧酒革命历史纪念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点为主线的“柏桥讲堂”等红色教育“社会大课堂”。学校将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重新修缮维护了校园内的红色遗址海珊堂,还坚持“走出去”策略,多次走访茂名地区的革命博物馆,了解学习各地的革命英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更加鲜活的红色文化。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建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地方的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做出积极贡献。

(三)深化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擦亮红色思政课堂品牌

1、创编大型红色歌舞剧,打造立德树人“强磁场”

学校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创编了大型红色舞剧《浴血芳华》,展现革命年代学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嘉的光辉事迹。李嘉 1940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 年在广东省立高州女子师范学校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南路革命,1946年,李嘉与丈夫梁之模在阳江不幸被捕,夫妻双双英勇就义。李嘉年仅 28 岁,却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无悔的青春,正如她所说:“欲乘浪里破长风,投笔从戎壮志同。愿教青山染碧血,他年化作杜鹃红”《浴血芳华》在创编成功后,先后于2021年12月30日在学校荟文广场首演,2023年12月2日在广东省文化馆剧院公演,2023年12月21日在茂名市影剧院公演,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好评。2024年10月,在茂名市委宣传部、信宜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校进一步启动革命题材大型音乐剧的创作,《怀乡起义》创作排演仪式正式启动。音乐剧《怀乡起义》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递红色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的生动教材,这是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事业的又一次重要的成果展示。学校还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唱响红歌等活动,丰富了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展示活动。

2、 建立社会实践桥梁纽带,编好红色教育“活教材”

学校积极拓宽地方文化教育的渠道,合力打造红色思政教育“大课堂”,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之后,特别开设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课,将地方红色文化纳入必修课程,并在学习完后,设立社会实践周,组织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卫生清洁、扶残助弱等活动培养、继承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红色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双管齐下”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追寻红色足迹,向革命前辈看齐。学生通过特色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感受红色校史,树立学习榜样,打造地方红色文化核心价值观。从课堂的学习到社会的实践,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一堂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课。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红色文化大思政

1、以“新”为要,拓展新型渠道传播力

新质生产力一般是指由先进技术引领,促使各行各业迎来技术革命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形态融合了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是先进科技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其不仅强调创新驱动,推动产品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还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催生行业新一轮创新发展。也正因此,新质生产力正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潮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红色地方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质生产力的“新”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是教育理念、体系、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全方位改革升级的要求。“红色+科技”,推动红色校园文脉的现代传承。利用现代技术展现红色文化场景、强化情感体验;创设元宇宙应用场景等虚拟叙事空间,搭载AI智能创作、虚拟直播等形式,让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对于红色地方文化来说,学生往往需要在记忆与现实场景的交织中才能深刻理解与感知。因此,红色地方文化更需要重视沉浸式体验的打造,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展示,将记忆中的想象具象化为真实的体验,使学生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以“剧中人”的身份亲历红色故事,从而增强情感共鸣真正实现红色地方文化的价值。通过数字化复原、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红色地方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或静止的图片,而是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唤醒每一个人的集体记忆。此外,通过设计一系列互动体验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红色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体验中来,与红色文化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参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红色地方文化的理解,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2、以“特”为基,锻造新质内容创造力

红色地方文化是永恒的红色基因库和生动的思政课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价值引领功能与思政课教育高度契合。用好红色地方文化,是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加快推进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进而形成思政课教师、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全要素“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不断提高红色地方文化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度。

近年来,广茂幼师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和红色地方文化的融合途径,努力发挥红色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建造了海珊堂红色文化体验馆,融入李嘉等烈士和革命英雄的生平事迹,加深学生对红色地方文化的理解,正在一步步深入拓展新质生产力和红色文化教育融合的新天地。广茂幼师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师范高职院校,百余年来,学校秉承优良传统,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被誉为粤西革命熔炉”。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因地制宜的作用,积极打造“思政大课堂”,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探索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和融入新质生产力,努力积累红色思政育人的“粤西经验”。,思政课教育“新质生产力”具有探索前沿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科技手段、有效激发学生潜能的特征,能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比如运用互联网、智慧设施、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思政课教育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改造,推动思政课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实现红色地方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让其成为思政课教育播种信念的“孵化器”、淬炼初心的“活教材”、筑牢底色的“指南针”。

 

小结

 

构建红色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新机制,谋划新质生产力拓宽红色地方文化教育的新形式,进一步延伸红色文化的社会生命,把地方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大课堂的场域有效扩展至更大的社会舞台,促进“深层结构”的建设,以更好地实现红色地方文化铸魂育人价值;建立“数字化+红色地方文化+大思政课”多层次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程数字化是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性的数字化过程,将红色地方文化纳入思政课程素材,并通过新质生产力转化是一种创新实践,需要逐步建立多部门、多层次协同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力求建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春光.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J]. 教育文汇, 2025, (02): 6-10+42.

[2]王鹏.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J]. 中州大学学报, 2025, 42 (01): 95-98.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25.01.016.

[3]冯文博,唐昕驰. 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 [J]. 传播与版权, 2025, (02): 79-82. 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5.02.025.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