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这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若要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必须首先筑牢旅游业的基石。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理念均作用于乡村地域空间,另一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民生[2]的高质量发展多维目标高度契合。为此,要紧抓乡村旅游,调动各行业手段、经验,推动农村增收,聚焦农村“土特产”,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开拓乡村特色产业,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相比于城市,乡村为园艺疗法提供了更为生态的自然环境,作为风景园林学科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园艺疗法为乡村地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
		
		
			作为对国家政策的响应,探索园艺疗法与乡村景观的协同作用机制,构建环境、疗愈、人文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将有助于填补乡村景观规划与治疗性园艺交叉研究的空白,完善乡村疗愈景观设计理论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前景广阔的乡村提升方案。
		
		
			 
		
		
			
		
		
			2 园艺疗法概念及分类解析
		
		
			2.1园艺疗法概念
		
		
			园艺疗法又称“园艺治疗”,当前园艺疗法界比较权威的国际组织-美国园艺治疗协会(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AHTA)对其的定义为:对于有身心需要改善的患者,通过参加园艺活动和栽种植物提升心理、生理、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适应[3]。狭义上,园艺疗法特指针对身体或精神方面有病痛的特殊人群进行园艺相关的辅助治疗。广义上,园艺疗法泛指所有健康水平的人通过与植物、绿色空间、庭院花园等互动从而保持或者恢复健康的活动。
		
		
			2.2.园艺疗法分类
		
		
			园艺疗法可分为动态的参与型疗法和静态的观赏型疗法两类,依据操作方式的差异参与型疗法可细分为园艺操作疗法、艺术疗法、自然食物疗法以及本草疗法;观赏型疗法可细分为景观疗法以及五感疗法。
		
		
			2.2.1参与型疗法
		
		
			(1)园艺操作疗法
		
		
			主要形式包括整地松土、播种育苗、除草施肥、修剪、栽培、间苗、换盆等园艺操作。在非睡眠时段中,当代人日均80%以上的时间处于静坐状态,这种长期静止的行为模式与慢性疾病发病率存在正相关性。经实验证实,持续25分钟的室内植物移栽可达低等运动强度标准,20分钟室外菜园耕作可达中等运动强度标准,此类系统性操作对改善身体机能具有显著效果。
		
		
			(2)艺术疗法
		
		
			主要形式包括花艺设计、标本制作、绘画、泥塑、插画、雕刻等艺术创作。这种多维艺术表达形式可以促进参与者感知自然美学与生命律动;手部的精细操作与大脑的空间构思协同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参与者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和思维活跃度;群体性创作场景为参与者构建了互助性社交关系网,经验分享与情感交流赋予了创作者自我成就感与自我价值认同。
		
		
			(3)自然食物疗法
		
		
			主要形式包括瓜果蔬菜的采摘、烹饪、品尝等。果实的收获不仅带来情绪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水果蔬菜中营养成分的摄入对机体的营养调节也具有直接成效。
		
		
			(4)本草疗法
		
		
			主要形式包括利用生姜、艾蒿、藏红花等植物类中草药进行熏香、药浴、艾灸、热敷等保健养生活动。我国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对中草药应用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记载,这将有助于园艺疗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2.2.2观赏型疗法
		
		
			(1)景观疗法
		
		
			主要形式包括在自然环境或绿色空间中散步、坐憩、观赏、交往等活动。参与者置身于含氧量高、天气晴朗且气候湿润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有效放松身心。景观疗法通过调节人体内循环和分泌,从而减缓病痛折磨,帮助病人辅助治疗。研究发现,自然景观,尤其是有水参与的景观环境对人们心理状态的正向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2)五感疗法
		
		
			主要形式包括植物要素的互动,例如色彩、气味,触感等。自然的色彩,尤其是绿色,与情绪的改善呈正相关,绿色景观较为温和,能够缓解眼睛疲劳、减轻视觉负担;白色景观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蓝色景观则对人的情绪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并可以减轻疼痛,对高烧和炎症患者大有裨益。除此之外,不同植物的香气也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薄荷清香具有提神醒脑、清凉消肿的作用;合欢香能缓解抑郁、安抚情绪;薰衣草香气则可镇静助眠。
		
		
			 
		
		
			
		
		
			3园艺疗法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3.1理论依据
		
		
			3.1.1园艺疗法健康效益作用机制
		
		
			2025年两会中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是重要议题,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非药物疗法与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园艺疗法在基层的普及与应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园艺疗法对身体进行调节的路径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五感共同作用于人体,在特定园艺疗法环境中进行活动,尤其是与植物相关的栽培管理活动,对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往具有普遍改善作用。
		
		
			(1)生理
		
		
			在园艺操作过程中,参与者从走动开始,进行弯腰、坐蹲、起身等基本动作,以及耕地、挖掘、修剪、浇水、除苗等田间劳作,这些反复性的动作对全身有良好的放松、锻炼效果,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同时,劳作过程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利于参与者体质的改善。
		
		
			在自然交互过程中,人体通过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并接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天然杀菌剂、空气负离子、疫苗分歧杆菌、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芬多精等,除此之外还有生物多样性、自然景物与声音等元素均被证实对人体免疫功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张高超等[4]通过对康复花园、园艺疗法、芳香疗法的研究发现其对对抗亚健康有积极作用,并探讨了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芳香康复花园形式;郭要富等[5]研究发现康复花园与园艺疗法均通过植物环境改善人体身心健康并提出三点建议。相关研究证实,若参与者每日进行五分钟的园艺操作,仅需坚持一个月,其背部肌肉量便能提高近一半。长期参与园艺操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体脂率,保持精力充沛状态,还能在生理层面减轻压力与紧张感,从而预防或缓解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炎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疾病。在园艺治疗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状态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强化,具体表现为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的增强以及思维敏捷性、肢体灵活性以及肌肉强度的提升。
		
		
			(2)心理
		
		
			园艺疗法通常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开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多接触乡村、花田、森林等自然景观,并实施园艺操作活动有助于改善个体心理健康。唐凡等[6]介绍了园艺疗法对老年群体在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和尊严终老等方面的治疗效果;黄秋韵等[7]通过评估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发现多肉植物组合与插花这两种园艺活动形式能够有效缓解老人因“生活单调、无所事事”和对事物“缺乏兴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魏钰等[8]通过前后对比身心健康指标,发现播种、间苗以及多肉植物组合活动均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率恢复情况,其中播种和间苗活动在改善情绪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且更适合纳入园艺治疗方案;陈春玲等[9]通过测定心电图、血压、心率、唾液皮质醇、正负情绪量表和笑脸量表等指标验证插花活动对老人身心状况的影响,发现这种园艺疗法对降低孤寡老人心率、降低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提升正性情绪以及增加表情愉悦度具有显著效果;杨荣湉等[10]通过测定心电ECG与脑电EEG的变化发现插花活动能让老人放松且专注,并且康乃馨、小苍兰、非洲菊、尤加利叶、米兰、满天星等6种植物情绪放松效果更佳。邱传经等[11]通过采用前后配对设计,对河北78名心理健康筛查异常的学生进行8周、每周1次、每次1h的园艺疗法干预,结果显示园艺疗法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症状,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效用,适用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章志琴等[12]通过测评96名大学生的心率、血压、正负情绪量表以及SAS发现插花和微景观创作这两种园艺活动对缓解其负性情绪、提升正向情绪均具有显著的影响;高彬等[13]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价手段发现园艺疗法对大学生的自我觉察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具有提升作用,可考虑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医学研究数据表明,处在自然环境中个体的焦虑水平、消极情绪水平的平均值均远低于室内环境;与城市相比,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个体,其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度低,压力相对较小。
		
		
			国外研究发现,在园艺疗法的实践过程中,个体与动植物以及他人的互动行为对消极情绪的改善、压力的缓解、机体的强化具有显著效果。经实验发现,山羊、治疗犬、马等动物能有效缓解被治疗者的焦虑、恐慌、抑郁等负面心理;蔬菜种植相关的园艺课程对精神障碍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具有帮助认识自我价值、缓解病症、提升幸福感的疗效。
		
		
			(3)社会交往
		
		
			植物种植类园艺劳作参与者能够收获鲜花、蔬菜和水果,还有手工制作艺术作品,这些均能使参与者收获满足感与成就感。自身能力得到认可有助于增强自信心,随着自信心的提升,个体心态趋于平稳,刺激交流欲的产生,社交能力得以恢复,参与者与家人、同事、邻居的沟通也更为顺畅。
		
		
			培育花卉、蔬菜、果树、利用植物进行艺术创作,这些都属于激发想象力、促进思维活跃的园艺活动。种植过程中,参与者会考虑风险、思索成果、畅想未来,这直接增强了思维的敏感性和头脑创造力。在园艺劳动中常涉及到计算问题,参与者在计算动脑的同时会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促进了学习能力的锻炼提升。此外,以团队小组的形式进行园艺工作、分享经验、确定分工、补拙进步有助于培养参与者的责任感、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
		
		
			在园艺活动场地中增设交流平台,为游客创造了社会交往的机遇。老年人、残疾人群体可以通过参与园艺活动以及培养教学,重新参与到社会中并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连接,提高交流频率,促进沟通交流。对于长期独自生活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常常处于孤独和压抑的处境,作为老一辈人他们富有更多的劳作经验,参与园艺活动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互动契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晚年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能有效减轻孤独感的侵袭。此外,对于患有社交恐惧等心理疾病的人群而言,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能够激发人本性中对大自然的倾向与爱,促使他们交流参与,结识新朋友,进一步克服社交恐惧。
		
		
			3.1.2园艺疗法与乡村旅游的协同效应
		
		
			当代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景观作为承载诗意栖居的理想空间载体,其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与健康效能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基于心理学理论与旅游学框架,逐步探索乡村景观要素与人体健康促进的耦合机理,尝试将景观语言转译为自然疗愈效能,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开拓指明了方向。
		
		
			(1)资源共生性
		
		
			乡村凭借独特优越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对游客存在极大的吸引力,乡村独具的乡土气息与淳朴民风给游客带来了特殊的主观感受与情感波动,这些情绪资源进一步赋予了乡村吸引力。
		
		
			乡村的物理景观、社会景观、符号景观与疗愈景观的构成相契合:其中,物理景观指的是自然景观以及部分人造景观,如山水田园、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田野小道等,这些元素为游客营造出宁静、富有诗意的疗愈空间;社会景观则涵盖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和过程,田园生活、农耕体验、家常对话等人地互动及人际交往能够增强游客对乡村的情感依恋与身份认同;符号景观主要涉及宗祠、庙宇、晒谷场、水景、织布、赛龙舟等乡土性、文化性的地域互动,有助于唤起乡愁,增强归属感,放松情绪进而提升幸福感。园艺疗法与乡村旅游在物理、社会和符号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共生互动关系,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开发的可能。
		
		
			(2)价值共创性
		
		
			园艺疗法与乡村旅游在社会福祉、文化传承及生态方面呈现出价值共创性。疗愈性景观和园艺活动能够满足游客对生理、心理的治愈以及情感归宿的需求,从而赋予乡村旅游更为深刻的疗愈价值,园艺疗法并不只针对某一类人群具有治疗效果,而是对游客具有普遍的正向效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契合园艺疗法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二者在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方面不谋而合。在实践中,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的疗愈价值,科学规划适宜的疗愈景观,积极开展自然与文化疗愈活动,可以有效满足游客的疗愈需求,增强居民和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推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以旅游业带动地区增收,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就业。
		
		
			3.2现实需求
		
		
			3.2.1自然疗愈消费升级
		
		
			2019年成立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这三大领域规划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14]“防治养”模式的转变直接体现了国家对于人居环境与园林环境建设以及植物健康效益的重视程度。人类健康与自然密不可分,大量研究证实,接触自然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治疗、康复、养生可以带来多维度的健康效益,这为园艺疗法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攀升,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疗愈需求日益迫切,疗愈经济应运而生,有效承接了这一社会需求,为都市人开辟了一片绿洲,有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自然疗愈消费升级是近年来全球健康产业的重要趋势,其核心是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重视从发病后的“被动治疗”向积极的“主动预防”转变,表现为大众愿意为自然、有机、可持续的疗愈方式支付更高溢价。疗愈经济作为旨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心理咨询、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多个关键领域,伴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将拥有无比广阔的市场前景。
		
		
			3.2.2乡村旅游痛点
		
		
			(1)产品同质化
		
		
			一方面,产品形态重复、缺乏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主流业态仍以农家乐、果园采摘、民宿等传统形式为主,这些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使乡村旅游失去了辨识度和吸引力。许多旅游项目靠“网红打卡”等引流手段作为卖点进行营销,靠短时间爆发吸引游客,造成了破坏自然、评价褒贬不一的状况从而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游客体验内容单一,难以满足深度需求。绝大部分乡村旅游仍停留在观光、餐饮、住宿等基础服务层面,缺乏文化内涵和体验深度,导致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平均不足8小时,人均消费通常在150-300元之间,标准较低。并且,这种浮于表层的的体验模式难以激发游客的复游意愿,更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源群体。
		
		
			(2)文化浅层化
		
		
			文化内涵浅层化与乡土记忆消逝现象正严重侵蚀乡村旅游的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符号简化为装饰性标语,非遗文化传承场景被异化为商品化符号,手工技艺沦为旅游纪念品生产的背景,缺乏实践、体验等深度参与项目导致文化技艺与游客体验相互割裂。石磨、水车等生产工具从功能性设施退化为景观摆件,鱼塘、晒秋场等承载集体记忆的生活空间被标准化民宿取代,这种文化符号的表层化利用与物质空间的同质化改造,直接造成乡村特色的消解,游客难以建立情感共鸣,文化体验沦为视觉消费的空壳。
		
		
			3.3策略生成
		
		
			3.3.1应用设计原则
		
		
			(1)自然为本原则
		
		
			遵循自然法则、引导生态正向重构。以合理配置植物为手段,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的乡土植物,在构建良好基底的基础上增加疗愈性植物景观的引入,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文化在地原则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的深度转型。一方面,非遗项目作为文化教育载体,为游客提供情感连接与精神疗愈;另一方面,文化体验场景反哺乡村经济,文化活化项目可提升游客停留时间,促进人均消费。
		
		
			(3)人本体验原则
		
		
			体验式景观认为感觉、情感、想象和体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体验的价值高于理性。核心理念为“人本”,重点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互动行为,不仅考虑五感,同时注重直觉、回忆、想象等心理感受,具有感官性、情境性、互动性的特征。
		
		
			3.3.2应用设计策略
		
		
			(1)生态设计策略:合理营造植物景观,深度参与五感体验
		
		
			重视乡土植物的使用是构建低维护成本生态系统的基石。优先选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增强景观的气候适应性,还能为旅游开发实现生态修复与生产功能的双重赋能。在遵从自然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植物景观营造构建生态基底,以五感体验强化人与自然的深度连接。
		
		
			园艺疗法以培育植物为核心进而开展各项活动,人与植物共同度过生长期建立情感联结,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已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邹雨岑[15]探讨了包含视、听、嗅、味、触5种感观在内植物感知体系的建立,多元植物园艺活动体系,植物空间体验体系搭建这三种手段优化植物景观,提升园林环境;付玲等[16]通过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对园艺疗法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体验园、感知园、专类园不同功能园区的设置增强人们的感官刺激,提升园艺体验;李刚等[17]从果树资源的营养药理特性与形态美学特征切入,详细解析了果树器官形态要素(包括叶形、花型、果型等)在园艺治疗中的应用模式,并探讨了果园活动疗法与食疗干预的可行性方案。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地理条件合理规划五感体验区:视觉上利用时序变化营造春樱、夏荷、秋枫、冬梅以及庄稼轮作的交替景观,利用竹、芦苇、萤火虫、月亮形成光影艺术;听觉上利用水车、麦田、稻田打造山间流水、风吹麦浪、蛙鸣鸟叫的声源场景,结合风铃、竹制乐器等手工记忆深入文化体验;嗅觉上利用薄荷、薰衣草、柠檬草、迷迭香、桂花等芳香植物进行配置促进身心放松增强气息记忆,柴火炊烟味、秋收清香味、酒坊油坊香醇味营造地域符号;触觉上利用树皮纹理、多肉植物园、草编坐垫、采茶插秧等互动构建可触摸景观;味觉上利用香草茶制作与品鉴、果园采摘、药膳植物园、围炉烤鱼、 艾草青团等时令食品的制作形成乡土风味。
		
		
			(2)文化融合策略:中医药传承创新,打造乡土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其他方式相比园艺疗法更为温和,无化学药剂参与,不产生副作用或后遗症,是一种以植物和园艺活动为主要手段改善身心健康的方式。因此,挖掘中草药在园艺中的应用对园艺疗法在我国的本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自然万物与人体健康的联系;藏象理论作为核心内容,通过研究人体外部的征象与内脏活动规律的关系,进而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本草学理论从植物属性出发指导植物景观的营建。
		
		
			马瑞君等[18]通过AZN-E心肺功能监测技术开展植物干预实验,其研究结果显示:在筛选的10种具催眠作用的芳香中草药植物中,罗勒-迷迭香-薰衣草-天竺葵复合配方呈现最优催眠效能,其中薰衣草在多重测试场景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功效。景观的营建可以从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出发,深入挖掘其疗愈效果,构建中草药植物园,按照功能分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科普展示,根据药材功效或生长环境进行分类种植,在游览的过程中进行科普教育;二是互动体验,设置中草药栽植、采摘、闻香识别、香囊制作等互动体验,通过嗅觉、触觉、味觉辨别药材,还可以考虑将中草药嵌入生态,在乡土植物景观中引入驱蚊草药代替化学驱虫剂,种植攀援类药材代替建筑墙面。
		
		
			(3)活动设计策略:劳动体验为主,艺术创作为辅
		
		
			Relf[19]指出,园艺疗法的本质是培育生命的“行动”,这一自然交互活动是园艺疗法的核心。以植物种植以及相应的园艺活动为媒介,园艺疗法参与者通过种植、养护、收获等一系列植物生命过程来获得治疗效益。
		
		
			组织游客在农场田地中进行劳动体验,例如参加播种、修剪、浇水、施肥、采摘等活动,也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安排周期性的园艺活动。丰富果树、草药、蔬菜、花卉、水生植物等植物种类,根据季节变换设置不同劳作程序,并安排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分地块进行指导,对于植物作物展开艺术创作和美食烹饪体验,调动游客的动手能力、互动交流机会和分享欲,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参加投票评选、园区展示等。
		
		
			(4)产业更新策略:打造疗愈品牌,完善产业体系
		
		
			乡村环境中,自然元素占比大,其中水、空气负离子以及自然音等无机资源,动植物等有机资源均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康复大有裨益。大自然产出的森林、温泉、中草药等资源对维护人体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在森林中漫步能够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显著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定期进行森林浴有助于减轻心血管负担,缓解高血压症状;温泉中富含的矿物质可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而药材植物、芳香植物、可食用植物等在刺激嗅觉、味觉的同时也能发挥不同的健康效益。因此,发展园艺疗法,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森林、温泉、中医药、山岳、草原等优质自然康养资源,发挥独特的“医旅结合”效应,打造一线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以欧洲为建设模板,倡导园艺疗法与弱势群体帮扶相结合,成立基金以及农村发展计划以寻求社会上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成立园艺治疗协会,调动农村资源、帮扶残疾人组织以及农民群体参与知识技能培训就地上岗,形成爱心公益性质的特色农村疗愈基地。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地方性农业疗愈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吸引有解压需求以及疗愈需求的消费人群,促进产业链完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造成熟的健康产业体系。
		
		
			 
		
		
			
		
		
			4.小结
		
		
			考虑到国民亚健康状况普遍和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国情,“健康中国”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探索“农业+疗养”的旅游模式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路径。对农村进行科学规划可以激活乡村环境的健康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健康保健相融合,是助力公共健康的良策。尽管当前园艺疗法融合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定科学性和专业性,但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和旅居需求的提高,其发展将不断趋于合理化,内容与形式也将趋于多样。
		
		
			
		
		
			参考文献
		
		
			[1]陈航,王跃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3):239-248.
		
		
			[2]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795-802.
		
		
			[3]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Horticultural Therapy[EB/OL].[2020-05-06].
		
		
			[4]张高超,孙睦泓,吴亚妮.具有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功效的微型芳香康复花园设计建造及功效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6):94-99.
		
		
			[5]郭要富,金荷仙,陈海萍.植物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8):304-308.
		
		
			[6]唐凡,钟华.园艺治疗介入老年群体护理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23):4090-4092.
		
		
			[7]黄秋韵,康宁,李雪飞,等.不同室内园艺活动对老人负性情绪的缓解效益[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0(06):887-896.
		
		
			[8]魏钰,董知洋,虞雯,等.四种不同园艺疗法活动对孤寡老人的身心健康效益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0(06):923-933.
		
		
			[9]陈春玲,吴菲,马艺鸣,等.插花活动对孤寡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0(06):914-922.
		
		
			[10]杨荣湉,李树华,刘东燕,等.插花活动对四类老人情绪影响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0(06):897-913.
		
		
			[11]邱传经,卢佳美,赵璟,等.园艺疗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6):884-887.
		
		
			[12]章志琴,吴抒玲,刘薇,等. 插花和微景观创作两项园艺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42(3):52-60. 
		
		
			[13]高彬,叶红蕊,连晓敏. 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应用体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19,46(1):129-133. 
		
		
			[14]王虎峰.健康中国:政策体系与发展进路[J].人民论坛,2024,(05):14-19.
		
		
			[15]邹雨岑.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5,37(S1):133-138.
		
		
			[16]付玲,张盟,赵文倩,等. 园艺疗法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34):76-83.
		
		
			[17]李刚,唐玲,颜志明,等. 果树在园艺疗法中的应用[J]. 江苏农业学报,2021,37(1):267-272. 
		
		
			[18]马瑞君,陈丹生,朱慧,等.催眠功效的芳香中草药植物在园艺疗法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02):77-81.
		
		
			[19]RELF D. Dynamic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J]. Rehabilitation Literature, 1981, 42 (5/6): 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