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艺术教育

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三通”理念视域下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课程一体化路径构建》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三通”理念视域下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课程一体化路径构建》    日期:2024-09-12    点击:1689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4-09-12    点击:1689

作者:王郁婕,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高级教师  



摘要:

红色音乐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的融通,教学方法的贯通,教研协同体的联3通可以实现持续强化中小学音乐课与其他各个学科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三通”一体化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尝试提出“三通”一体的教学概念,将其作为红色音乐主题活动和课程思政的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手段,为不同阶段的音乐课提供参考,希望能对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红色音乐主题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红色音乐、“三通”理念、课程一体化

 

一、红色音乐主题活动的内涵和价值         

红色音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伟大音乐艺术,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是我国音乐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红色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可以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追寻牢记党史,坚持理想信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国人接收外来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冲击着国人。我国青年一代具有敏捷的思维,旺盛的精力,对个性的追求,而且对掌握知识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接受能力强,这特点也决定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更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甚至是容易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容易模糊我国青年一代对本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削弱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理想信念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指引,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视,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拥有良好的民族情感基础,渗透深入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以红色音乐为载体,结合历史、思政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愉悦地认识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融入红色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加深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加深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伟大成就的认知,红色音乐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

2.弘扬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脉

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充分信任与积极维护。红色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红色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对红色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让中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革命斗争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我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红色音乐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所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也经历了许多艰辛困苦,但始终能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从而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正确价值观。红色音乐能对中学生人以正确的引导,既能熏染冶情操,又能发扬继承红色精神。

3.以乐育德,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关键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重要影响。因此,对音乐教育的关注,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音乐是一种最能表现感情、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当美好的、有益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并被人陶醉的时候,它会让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让人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热爱,从而提高了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二、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课程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1.融通育人目标,构建由浅入深的红色音乐课程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红色音乐元素,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以由浅入深的方式为依托,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寻找红色音乐中的关键育人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将其融入到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其次,我们还需要细化育人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红色音乐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式的课程体系。从小学到高中,从基础到高级,逐步加深学生对红色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可以红色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如历史、政治、文学等,形成跨学科的教育体系。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音乐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贯通育人方法,拓宽音乐与思政育人活动深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文化,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保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正处于——“是何”,也就是了解“我需要学习什么”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强烈,对于新事物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实物展示、图片、视频等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与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到了中学阶段,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开始处于“因何”与“如何”也就是“我需要怎样学习”的阶段。他们开始对世界和人生产生深入的思考,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议题也更加关注。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情绪上,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和深入,他们对于情感需求也更为强烈。因此,要对中学生进行有关“红色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到“红色文化”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及其所包含的时代价值观。教学上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红色文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一些革命历史事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和意义。对于高中生,则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总之,要实现贯通中小学各学段红色音乐学习的有效衔接,就需要注重育人方法整体性、连贯性和科学性。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科融合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确保红色文化在不同学段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相信能够更好地促进红色音乐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3.联通育人力量,构建多元育人评价体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育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直接关系到其对红色音乐文化的理解,也影响着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随着五育融合的推广,教师必须知道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育人才。所以应该联通育人力量,加强跨学科、跨学段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育观念,在多样化的训练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强化对红色音乐文化的育人价值的关注,聚焦音乐课堂,深入挖掘音乐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价值。

同时,新时代的红色音乐教学需要紧紧围绕“贯通式”的主题,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政评价融入到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升中学音乐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通过音乐课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语言能力,积累他们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审美感知感受、艺术表现等来表达对红色音乐及红色音乐文化的理解认知。以音乐为为载体,作为课堂的输出方式,判定学生对红色经典音乐的理解认识程度,可以为音乐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为了更好地评价红色音乐思政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外,还应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思维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可以评价学生对红色音乐的理解程度、对革命历史的认识程度、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等。

2)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会参与评价,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可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同学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公正态度;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可以促进家校合作和社会对红色音乐教育的关注。

3)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观察、项目式学习等。笔试可以检测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口试可以评估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达能力;观察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项目式学习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音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成果和进步。

5)评价结果综合化:将各种评价方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不仅包括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还应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多元评价的做法,红色音乐教学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多元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通过这个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音乐专业素养、音乐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评价不断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在学习红色音乐作品时,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红色歌曲时,学生能够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红歌”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结语

红色音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开展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要加强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要将红色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在主题活动中融入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要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要强化与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熏陶和洗礼。在当今时代,如何将红色音乐与现代课程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体化的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课程,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探索了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课程一体化路径构建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在一体化路径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强调课程目标的融通、教学方法的贯通、评价体系的联通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深化红色音乐主题活动课程一体化路径的实践与探索,努力实现红色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创新发展,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同时,也期待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红色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思,何利如.红色音乐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J].音乐天地,2022(12):4-7.

[2]盛伏平.基于小学音乐课程中思政教育渗透的教学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0(25):93+95.

[3]刘纪秋.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方法探究[J].北方音乐,2020,7(13): 146-147.

[4]阎琛.以文化人思政先行——课程思政与音乐表演专 业建设的融合模式探索[J].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教育,2019(11): 209-210.

[5]朱雪莲.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112.

[6]陈璇.中小学美术课程一体化的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3,(18):126-128.

[7]王婉慧,任子辛.贯通式教学: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一体化路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3):66-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三链·三构:依托备教学评一体化中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编号:24048)的部分成果。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