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文化传承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助力海南乡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助力海南乡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日期:2024-09-10    点击:1676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4-09-10    点击:1676

教师简介

       黄雪蓉: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信息平台评审专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优秀教师。
       胡文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教授,海南省高校摄影协会副会长,王羲之故居艺术顾问。获得全国、省级以上专业设计奖四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市级等各类比赛,累计获奖百余项。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社科与教改课题11项,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2项。发表专业论文十四篇(其中艺术类核心论文两篇、北大核心设计作品一幅。北大核心一篇、EI检索论文五篇),编写教材1部,出版个人作品集1部,出版学术著作2部,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 


摘要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对设计的方法、流程和对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智能化的新需求,并推动了新方法、新理论、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从而引发了设计思维和方法体系的深刻变革。同时,这些技术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也逐渐凸显。针对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与数字乡村规划相结合,有效推动海南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关注到人工智能给设计领域带来的变化,并从海南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人工智能在创意设计中的优势以及AI助力海南乡土文化传承的策略个方面人工智能时代海南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乡村;海南乡土文化;文化传承策略

 

目前数字乡村的发展行动计划已经被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十大优先行动之一,用数字化技术对乡村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成为新的课题。人工智能具备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精确的分析能力以及广泛的传播能力,可以为乡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设计师可以在人工智能协助下深度探索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揭示其历史演变与文化特色;此外,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将乡土文化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公众,有效提升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一、海南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

海南乡土文化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中国的南海明珠,海南岛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这里既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又有独特的黎族、苗族、疍家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海南乡土文化中得以保留和传承,使得海南的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以海南黎族为例,作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黎族源起可追述至先秦时期的“百越”部族中的“骆越”,历史变迁中,汉代以后,黎族逐步向内陆迁移,历经多次民族交融与演变。至唐代,黎族已成为海南岛的主要居民,并在后续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制度。明代时期,黎族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划分出众多“峒”或“洞”。这种以“峒”为单位的部落制度,使得黎族社会更加团结、和谐。黎族传统艺术,如黎锦、黎陶、椰雕等,展示了黎族人民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黎族文化的瑰宝,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黎族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些信仰既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这种信仰使黎族人民更加珍视家族传统,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黎族先民,在未拥有独立文字系统的背景下,巧妙地利用图案来记录其历史,这些图案成为了黎族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与活化石。黎族五大方言区各自独特的图案,历经演变,各展风采,各具特色。这些图案不仅是黎族人民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奇葩。自20世纪50年代起,尤其是海南岛成为省级行政单位后,经过大量的社会历史研究,海南省民族研究院、各大高校研究所及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推动了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颇具代表性的海南黎族织锦图案,作为历史上区分不同血缘与部落群体的显著标志,承载着黎族哈、杞、赛、润、美孚五大方言区的深厚文化内涵。这些图案不仅是祖源、族系、图腾、祭祀的象征,更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景象的生动展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人工智能在创意设计中的优势

2022年11月30日推出以来,Chat GPT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与广泛关注。由OpenAI研发的这款聊天机器人模型,短短五天内即吸引了超过百万用户,展现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Chat GPT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正推动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迈向新的历史阶段。Chat GPT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生活及通讯方式,更在根本层面对社会和人类自身进行了重塑。作为一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Chat GPT为诸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学者们以“阿拉丁神灯”和“潘多拉魔盒”为喻,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与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已展现出其卓越的能力,不仅在棋艺上超越了最顶尖的人类棋手,还能在真实道路上驾驶汽车。更令人瞩目的是,在需要高度原创性的创意设计领域,人工智能也开始涉足,包括海报设计、界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海报生成领域,阿里鹿班系统以其高效、高质、可扩展和可定制的设计能力,在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而且为商家带来了更好的营销效果和更高的收益。阿里鹿班系统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海报设计机器人,自2016年诞生以来,它在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鹿班系统在设计效率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鹿班系统能够迅速理解用户需求,并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海报设计。在2017年双11期间,鹿班系统每秒能够生成8000张海报,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节省了设计成本其次,鹿班系统在设计质量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通过对大量优秀设计作品的学习和分析,鹿班系统掌握了设计的规则和技巧,能够生成出具有吸引力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符合专业设计标准,而且能够吸引用户的点击和关注,为商家带来更好的营销效果此外,鹿班系统还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定制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设计风格和尺寸,鹿班系统能够根据这些要求生成相应的设计作品。同时,鹿班系统还支持与其他系统的集成,为商家提供更加全面的设计解决方案。

那么,人工智能与设计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否完全取代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的角色?设计师又是否应该积极学习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呢?还是以阿里的鹿班系统为例,首先,鹿班系统通过收集大量的设计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这些数据包括各种类型、风格的海报、banner图、会场图等。这些数据经过清洗和处理后,被用来构建训练集接着,鹿班系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训练集中的数据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系统会识别图像中的关键元素、色彩搭配、布局规则等设计要素,并建立起这些要素与设计目标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不断迭代和优化,系统逐渐提升对设计要素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鹿班系统还会引入一些专业的设计规则和审美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不仅可以帮助系统生成更符合专业要求的设计作品,还可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点击率。此外,鹿班系统还支持用户自定义设计风格和尺寸。这意味着在训练过程中,系统还需要学习如何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鹿班系统能够逐渐提升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能力最后,鹿班系统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优化,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通过以上训练过程,鹿班系统逐渐成为一个能够自动进行海报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其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鹿班系统还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定制性,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

鹿班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设计师。人工智能可以有如此优秀的表现,是需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和规律的:首先是具备充足的数据,数据量大且多样;然后计算机需要完全的、透明的信息,例如各种有规则的棋类游戏;第三是静态的,按确定性的规律演化,即可预测性信息;最后是特定领域,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胜任某项具体工作,但无法拓宽到别的领域。虽然机器智能仅作为人类的便利工具与载体存在,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它无疑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推动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这正是Chat GPT等AI工具价值的本质所在。在实际应用中,AI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通过自动生成自然语言,协助研究人员迅速完成文献综述或回答问题,从而为研究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使其能够更专注于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研究工作。

 

三、AI时代设计助力海南乡土文化传承的策略

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艺术设计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科学家与艺术家在这一交叉领域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点。这种人机共生的新型模式正在推动设计学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为设计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了启发设计、定制设计、增强设计三大变革方向,为设计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使得数字乡村规划与设计的核心理念及其价值日益凸显,这已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之一。

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结合设计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产业融合等多方面的策略,推动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此同时,我们还须坚守保护本土文化原生态和真实性的底线,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倾向,确保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革新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的设计创新力,为海南的乡土文化注入现代气息。从乡土文化的传统元素和符号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创造出既保持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设计作品,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1.文化精髓的萃取与重塑

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海南乡土文化的独特之处,精准提取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基因。再通过解构与重构处理,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兼具现代审美和文化底蕴的符号或产品,让乡土文化的魅力在新的载体上焕发新的光彩。

2.创新文化产品开发

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意灵感,通过输入提取的文化基元,利用生成对抗模型(如GAN模型)创新系列多变纹样,设计出一系列展现海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如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精美的手工艺品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市场需求,更通过提升文化附加值,为海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平台建设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海南乡土文化的数字平台。通过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其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使得文化资源的利用更为便捷。此外,平台还可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和在线教育功能,以增强公众对乡土文化的参与度和感受。在文化教育与传播方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媒体展示技术,结合创新的设计手段,开展多样化的乡土文化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海南乡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乡土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三)产业融合

深化人工智能与乡土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乡土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推动乡土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壮大。在乡村文化空间的构建上,运用设计思维,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乡村文化空间进行科学规划,以打造出富有海南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而提升乡村的整体文化品质。

(四)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海南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本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中来。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省内乡村输入更多具有先进视野的人才。鼓励省内高校带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涵盖艺术和科技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教学方法应采用启发式、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应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艺科融合能力。

四、结语

若将设计视作艺术,那么它并非纯粹追求艺术美感的独立领域,而是服务于生活需求的应用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并非与人工智能在设计层面展开竞争,而是探索那些人工智能尚无法涉足的设计领域。正如马克思在深入剖析人类实践与动物行为差异时,巧妙地以蜜蜂与建筑师为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明确指出,尽管蜜蜂筑巢的技能令人赞叹,但这种行为主要源于本能和遗传,缺乏主观意识和预先规划。相较之下,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时,需在脑海中先行构思和规划,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蜜蜂的本能行为相比,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和目的性。这些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使得人类能够超越动物(AI)的本能(无意识)行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海南的乡土文化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海南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袁烽,许心慧,王月阳. 走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设计时代_袁烽[J]. 建筑学报, 2023, (10): 14-20.

[2]吴琼. 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思维_吴琼[J]. 装饰, 2019, (11): 18-21.

[3]高峰,焦阳. 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创意设计_高峰[J]. 装饰, 2019, (11): 34-37.

[4]彭锋. 从设计到设计设计——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哲学思考_彭锋[J]. 艺术设计研究, 2021, (01): 46-50.

[5]陈旭林.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乡村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陈旭林[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01): 107-110, 115.

[6]邱燕楠,李政涛.. 挑战·融合·变革:“ChatGPT与未来教育”会议综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 35(03): 3-12, 21.

[7]Yu Hao. Reflection on whether Chat GPT should be banned by academ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