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自贸港与高校美育的融合与创新——乡村振兴中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日期:2024-11-02    点击:1977
    
    	
	教师简介
	       胡文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教授,海南省高校摄影协会副会长,王羲之故居艺术顾问,获得全国、省级以上专业设计奖四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市级等各类比赛,累计获奖百余项。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社科与教改课题11项,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2项。发表专业论文十四篇(其中艺术类核心论文两篇、北大核心设计作品一幅。北大核心一篇、EI检索论文五篇),编写教材1部,出版个人作品集1部,出版学术著作2部,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 
      黄雪蓉: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信息平台评审专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优秀教师。
	摘要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的挑战。本研究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探讨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有效地培养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设计类人才。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当前高校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在设计驱动创新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教学改革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也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研究,本文展示了教学改革措施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为高校设计类人才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旨在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战。海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特区和首个全岛自贸港,面临着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任务。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在此背景下,设计教育作为一种创新力量,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解决方案。 
	本研究聚焦于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如何通过设计教育培养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设计类人才。考虑到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将设计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既具备良好设计技能又能深刻理解乡村发展需求的设计类人才。 
	本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设计教育如何适应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而且探讨了设计教育如何作为一种创新工具,为海南乃至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探索,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整合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和策略,对促进海南及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设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海南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现状分析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设计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目前海南在设计人才培养和应用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设计在海南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发挥。 
	(一)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设计需求局限 
	(二)    海南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海南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需求的多样性和广度。根据《海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规划,海南正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尽管如此,当前海南在设计需求的开发上仍面临一些挑战。 
	(三)    乡村地域文化资源要与在地农产品融合并赋能农产品,首先需要将文化资源进行萃取,并提炼为图像化的符号,以这些符号为基础进行叙事设计,结合当下生活美学,以农产品包装等为载体,能够让“乡愁”的美学价值与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很好地结合,有效整合在地资源,从而实现生态农产品的在地性美学呈现。[]由于农业在海南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设计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塑造上。虽然这些设计对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乡村振兴需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设计支持,包括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这些领域的设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导致设计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脱节 
	文化到文化符号的重塑,类似于从舞台的后台到前台,不仅是文化的内核与外延的关系 , 也包含了观众 ( 外来者 ) 的参与。观众 ( 外来者 ) 通过符号化的文化了解文化内涵,产生互动。[]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在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存在断层。缺乏将海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乡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的专业人才,对海南传统乡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例如,尽管海南黎族的纺染织秀技艺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当前高校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中,关于该技艺的教学和研究占比较小。类似的情况限制了海南悠久乡土文化及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现代设计领域中融合与创新的可能性。 
	(三)人才流失与培养机制不健全 
	设计类人才在海南的流失现象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公布的2023年海南高校毕业生留琼率数据,部分高校毕业的设计类专业学生选择离岛发展的比例接近40%,这种人才流失对海南的设计教育和乡村振兴构成了挑战。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需建立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设计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促进设计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参与和贡献。 
	二、海南高校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对海南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课程内容与乡村需求的脱节 
	当前,海南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聚焦于理论知识和服务于城市相关的设计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这导致学生在面对乡村设计项目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应对乡村振兴中的设计挑战。 
	(二)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虽然部分高校尝试引入乡村设计项目,但由于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这些实践机会往往不具普遍性和持续性。学生在乡村设计实践中面临时间、资源、指导等多方面的制约,难以获得深入全面的实践体验。 
	(三)人才培养与乡村实际需求的偏差 
	海南高校在设计教育中往往更多关注学生的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乡土文化、乡村需求、乡村发展战略的教育相对欠缺。这导致学生在完成乡村设计项目时,可能过于侧重形式和技术层面,而忽略乡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需求。 
	(四)跨学科融合与协作的不足 
	乡村振兴设计不仅需要设计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农业、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支撑。当前海南高校在设计教育中跨学科的融合与协作还不够充分,限制了学生在乡村振兴设计项目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乡村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足 
	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当前,部分学生对乡村振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情,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设计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三、海南高校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策略 
	(一)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乡村需求
	   海南高校应根据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设计类专业结构。通过高校设计教育的创新,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具备设计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增设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例如乡村公共景观设计、生态农业设计、乡村公共品牌设计等,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乡村实际需求。此外,加强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制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确保培育的设计类人才不仅符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也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设计类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和根本任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突出目标,旨在培养能够为乡村振兴事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确保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贴合生活实际,真正贴近学生。[]海南高校应加强与乡村地区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乡村设计项目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村文化、产业和发展需求,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入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和项目,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培养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设计类人才至关重要。海南高校应加强与国外知名设计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设计竞赛、展览等活动,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灵感。此外,还应加强跨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海南高校应加大对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意义。海南高校应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成果、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教育质量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相匹配。高校应细化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的评估标准,将乡村项目参与度、创新实践成果纳入考核。同时,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提升设计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实际贡献。 
	3.深化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海南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田野考察与乡村振兴设计的融合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在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组织师生赴田独村进行田野考察,深入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村落建筑等资源禀赋,为后续的乡村景观设计与文化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考察过程中,师生们不仅收集了大量宝贵的乡村文化资料,还通过与村民的访谈和实地踏勘,对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学院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开设了《乡村景观专题设计》等针对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坚持设计的“行走特征”,引导学生深入自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现实中寻找设计灵感,解决现实的居处环境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增强了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文化振兴与设计赋能的探索 
	   以设计赋能乡村,是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亦是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途径。以设计为媒介、为手段介入乡村营造,有助于多维度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在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乡村居民人文素养 3 个方面,设计有着重要的设计能量和现实价值。[]在田独村的调研实践中,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还积极探索文化振兴与艺术设计赋能的路径。通过深入挖掘田独村的历史文化与特色资源,学院师生从手工技艺、传统乐器等方面入手,梳理田独村的历史文脉,提炼出相应的视觉元素,以公共艺术介入的方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调研过程中,师生们访谈了当地的藤编手艺人、乐器演奏人以及西沙保卫战老兵等人,深入了解了田独村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资源。通过对藤编工艺、乐器制作等方面的调研和学习,师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技艺和知识,还为后续的乡村文化振兴和艺术赋能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思路。 
	(三)设计类人才培养探索 
	   通过田野考察和调研实践等方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在乡村振兴设计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其次,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更深刻的层次,他们对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挑战表现出了更高的关注度,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愿意为推动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和应用,为乡村的美丽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此外,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学院还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五、结语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海南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设计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田野考察和调研实践等方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乡村情怀,增强其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深化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与艺术设计赋能的新路径,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综上所述,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改革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通过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培养出更多能够贡献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设计类人才。这不仅对于促进海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地区在相似背景下的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推进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价值。 
	参考文献: 
	 
	[]孙丹丽,皮永生.乡村振兴战略下设计赋能农产品价值提升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1,1(17):81-83. 
	[]沈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文化符号重塑研究——以王金庄为例[J].装饰,2018(11):142-143. 
	[]刘文斌.设计教育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路径探究[J].陶瓷研究,2023,38(04):1-4. 
	[]黄文卿.乡村振兴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家,2023(12):104-106. 
	[]张为民,邓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设计赋能乡村的三重向度[J].湖南包装,2023,38(06):18-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