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文化传承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生态适应性营造特征分析》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吉林师范大学:《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生态适应性营造特征分析》    日期:2025-01-07    点击:645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5-01-07    点击:645

 作者简介

      李世明,教授,硕导,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吉林省艺术设计协会理事,吉林省新闻漫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美学与艺术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吉林赛区评审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工业设计专家库专家,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吉林省赛委员,第八届吉林省公益广告大赛活动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持省级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科项目1项,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1项,地厅级项目2项,教材出版基金1项,专著出版基金1项。
       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级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3项,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
       出版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1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省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软著1项。
       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百余项,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摘要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生态适应性营造特征是满族人民面对东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过程中数千年所形成的集体智慧。本文在归纳、总结其态适应性营造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语境进行分析,对深入理解满族传统建筑艺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记忆、探究其中蕴含的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理念和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满族;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营造特征

 

满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其早期民居“地穴”、“半地穴”和“巢居”的形式,反映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性理念。及至宋辽时期,进入到“地上居”后,其又发展了以“口袋房、万字炕、烟囱伫在地面上”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民居建筑原型,这种生态性营造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贯穿于乡土建筑的营造中,绵延千年延续至今,并逐渐固定成现在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向我们彰显着传统文明的高超技艺和营建智慧。重新回望和挖掘其价值,对于重塑在快速发展中被破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生态适应性营造特征

1、“高大陡直”的屋顶形态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记录了清代小式民居建筑的建造标准。其中,五檩小式建筑的屋身与屋顶比约为1:0.83。但是在其关外“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身与屋顶比却始终保持在1:1至1:1.3之间,形成高大的屋顶形态。

满族传统民居建筑采用“硬山式屋顶”,其三边比约为1:1:1.7,屋面坡度大。而采用“干搓瓦”仰面铺设小青瓦的的营造技艺,则形成其坡面平直、顺畅又极富有韵律感的鱼鳞状“仰瓦”屋面形态,成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其他的重要的形态语言。

2、“保暖为主”的围合形式

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墙壁厚度在400mm—500mm间,与其高大、耸立的屋顶结合能够有效隔绝北方冬季冷空气的侵袭。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室内热耗,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天棚大多选择全部封闭的形式,即于大梁间吊起均匀分布的方木条,其上放置苇席或裱糊墙纸。而窗户上也会用高丽纸等糊上“窗户纸”,进一步起到室内保暖的作用。

在阻止冷空气流通方面,满族传统民居建筑采用了“仅南面开窗,北面开小窗或完全封闭,东、西不开窗”的立面形态,充分体现了其以“保暖为主”的空间围合特征。

3、“高效安全”的取暖手段

满族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炕”的原始民族之一,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在他们的房址中,不仅发现了最古老的火炕,而且还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产生与发展的所有阶段”[1]《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载:“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坑,以取其暖。”[2]这种南、西、北环屋的火炕为漫长、寒冷的冬季带来温暖的室内温度,增大了室内供暖设施的表面积,更好地发挥了火炕的供暖效用。

同时,为了与“万字炕”所产生的大量排烟相适应,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设计了高度过檐、体量庞大的“跨海烟囱”。“跨海烟囱”伫立于地面之上,与房屋之间留有一段距离,由烟道相连,能有效避免浓烟和热气经过时火灾的发生,构成了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独树一帜、高效安全的取暖手段。

4. “因地制宜”的生土材料

满族传统民居建筑擅于因地制宜的进行材料选择,其材料语言多为生土材料,如木材、石材、土坯等。

木材是中国传统建筑应用最多的材料,是一种无污染,易加工装配,可再生,抗震性能极佳,具有较好的生态性能的材料。早在穴居时代,满族先民靺鞨氏就“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3]。及至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则“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4],体现了满民族在地域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倾向。

至今,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原始形态的木构建筑,如用随处可见的树枝、树皮等材料简易搭建而成的“楼子”、“撮罗子”等储物和临时休息建筑,正是满族人民使用木材的渊远历史的具体呈现,镌刻着其祖先在东北广袤的山林之间,与自然相斗争并最终走向和谐共处的原始记忆。

而其以木梁、木柱等为导力构件的“抬梁式”梁架结构以及门、窗、栅栏、雕刻等建筑细部中,则彰显了其营造技艺虽已由低级到高级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植根于地域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地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特征仍然得以留存并发扬的深刻内涵,并持续塑造着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地方精神,与土坯、石块、茅草等生土材料,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特征。

5. “经济实用”的地方做法

满族先民自舜、禹时代起,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西周时期“肃慎”为周代“北土”,曾向其进献“楛矢石砮”。在与中原文化长期的交流与浸染中,满民族逐渐习得了汉族高超的营造技艺,但在地方做法上却简化出了一种更为实用、经济的营造意匠。

在梁架结构上,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创造性地借鉴了汉族“抬梁式”的形式,形成了其独特的“五檩三朻式”、“五檩五朻式”、“六檩六朻式”梁架形式。  

“五檩三朻式”是满族小型住宅中常用的梁架形式。其做法是在大梁中部设大脊瓜柱,拉伸大梁以保持稳定。由于小型住宅屋顶较小而无脊,直通脊檩的大脊瓜柱足以承托房檐的重量,所以此种做法在金瓜柱上减少了“朻”,只设置单檩。

而在满族大型民居建筑中,由于屋顶起脊,正脊和垂脊带有装饰,面阔和举架的尺寸也较大,继续采用“五檩三朻式”难以承担整个屋顶的重量,因此采用了“五檩五朻式”的做法,即通过金瓜柱上设“三架梁”,分担“五架梁”(大梁)过于集中的负荷。但其中所谓的“三架梁”并非一个整体,而是由两个单独的小横柁组成,大脊瓜柱由二者中间贯穿。

对于需要加设前廊的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则采用“六檩六朻式”。做法是在“五架梁”的基础上,通过檐墙后移,在老檐柱上设置垫墩“加穿插梁”的方式来产生前廊。

这几种梁架形式与汉族传统住宅相比,减少了大型柁材的使用,是建立在减少建筑材料消耗量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用的一种能动创造。

而在梁架构造上,与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檩—垫板—枋”构造不同,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在“檩”与“枋”之间取消了“垫板”,创造性地发展出“双檩”形式,不仅具备了“檩枋”构造在力的传导上的优势,也在客观上减少了对树木的采伐和需求。

在墙体砌筑的方式上,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墙体一般以“丝缝”或“干摆”的方式砌筑,而室内则使用土坯涂抹墙面,形成“外砖里坯”的形态。同时,为了减少青砖的使用量,部分民居建筑的山墙还会搭配虎皮石。而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仰瓦”的铺瓦方式,同样大幅减少了瓦片的用量,是一种经济性的环保选择。

另外,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保留建筑材料的原始形态,不进行精细加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料效用的处理方式,也是这种经济、实用的营造语言的具体体现。

二、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生态适应性特征成因分析

一地之民居建筑是地区人民借由双手,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下自发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满族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5],满族人民依靠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的认知,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适应性特征。

(一)气候条件的影响

满族自先秦时就有记载,称“肃慎”,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随后逐渐南迁,至入关前,“女真”各部分居现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各地。其中“海西女真”分布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屈折处;“建州女真”分布于抚顺以东,东达长白山东北麓,南抵鸭绿江边;而“野人女真”则位于松花江中、下游至黑龙江流域。至今,满族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大部分处于中温带,少部分处于寒温带和暖温带,属于

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结冰期可达五个月,最低气温约零下40余度。严酷的冬季气候使得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取暖和保暖的设计上具有独到之处,火炕的发明即是其一。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蒸发少,因而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在进行屋顶设计时,尺寸较关内地区高大,坡度也更为平直、陡峭。这是因为高大、耸立的屋顶有利于积雪从房顶滑落,免致压塌建筑物。“仰瓦”的布瓦形式,在技术上保证了冬季大雪融化时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和瓦面的牢固性。同时,为了有效地承托大屋顶所带来的压力,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双檩”的梁架结构

二)自然资源的影响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9.6%,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取材提供了充沛的选择。而木材易获、易取、易加工的特点使其为满族早期住宅的常用建筑材料。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后期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却始终保持了大量使用木材的传统,如“抬梁式”的梁架结构,索伦杆,“楼子”等储物设施以及内檐装修等,均体现了自然资源对民居建筑的重要影响。

(三)生产方式影响

满民族在入关前,其主要社会经济来源为采集、狩猎和商业[6],因此需要大

量储物空间,用以存放剩余的兽肉或待交换的皮张等,而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配备的仓房、楼房等,也正是源自其早期生产方式下的贮物习俗。

    在努尔哈赤进入到辽沈地区之后,农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首位,仓房、楼子等储物空间也多用来盛放粮食作物。由于东北地区盛产苞米,因此现今常见的楼子主要是“苞米楼子”。

    而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也使得满族逐渐成为骁勇善战的“马背上的民族”,反映在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三雕艺术中,有别于其他地区,出现了箭筒和旌旗等器物的形象,是对逝去的民族历史的追忆和缅怀。

生态观念的影响

我国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庄子在其著作《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人类童年时期对于自然规律的朴素观照。”满族先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自然有理、有节的利用,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发而朴素的生态理念,规训了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

如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梁架结构的“双檩”形式,不仅具备了“檩枋”构造在力的传导上的优势,也在客观上减少了对物料的采伐和需求。而“仰瓦”的方式,同样大幅减少了瓦片的用量,是一种经济性的环保选择。 

同时,满族传统民居建筑还善于大量使用木料、土坯、石块等生土材料,如利用当地的石料砌筑的虎皮墙、利用空心树制作的烟囱等。被动取暖的方式也反映了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善于利用生态方法来提高建筑效用的朴素生态观。

结语

满族传统民居建筑是满族人民在关外“龙兴之地”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过程中数千年所形成的集体智慧,在辽阔、广袤的北国大地上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特征和设计语汇,是满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建筑艺术的瑰宝。借由此地域化设计语言,重新审视满族传统建筑艺术,探寻其产生的多重语境,对深入认识满族传统建筑,探究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理念和发展观,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注脚。

参考文献:

[1] Е·И·杰烈维扬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16.

[2] 徐梦华.三朝北盟会编·卷3[M].台湾:大化书局,1979:22.

[3]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645.

[4] 徐梦华.三朝北盟会编·卷3[M].台湾:大化书局,1979:22.

[5] 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815.

[6] 姜相顺.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14.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