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文化传承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浅谈“锔瓷”传统工艺的现状及现代化发展趋势

来源:学术研究部    关键字: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浅谈“锔瓷”传统工艺的现状及现代化发展趋势    日期:2024-02-21    点击:2744
来源:学术研究部    日期:2024-02-21    点击:2744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黄思洁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传播,民间传统工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社会转型状态下,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高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狭缝间生存,既需要保留手工艺的本质,又需迎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推陈出新。本文以“锔瓷”传统工艺为例,分析“锔瓷工艺”在古玩行、收藏界的发展状态与趋势,从而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锔瓷”工艺,现代化审美,禅意风格

 

民间传统工艺大多因生活而开始,为满足大众生活需求为目的,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于一身,它本身质朴而纯粹,用自己单纯的语言诉说它本身自由而生命的艺术。民间传统工艺不仅仅体现着地域本土文化与民众的伟大智慧,同时展示给我们艺人们的质朴无华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现代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高速的经济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狭缝间生存,当代社会主导的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日趋社会化,它们需要传承,却同时又需要适用于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既保留手工艺的本质,又迎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推陈出新。当它通过理想化视觉形象符合人们在审美想象的心理状态时,传统工艺的发展与蜕变便有迹可循,本文以锔瓷传统工艺为例,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影响下,“锔瓷”工艺仍方心未艾地活跃在古玩行、收藏界,本文便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锔瓷”工艺与民间工艺

“锔瓷”,是通过用铜(金、银)或是铁制成的扁平菱形两脚钉连接破碎的瓷片或瓷器裂缝两边,从而对破损的瓷器进行修补。“锔瓷”工艺作为传统老行当中的一员,历史悠久,锔匠形象首先出现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它有着自己完整的一套文化系统,包括行令——双瓷盘葫芦顶拨浪鼓;行标——三角飞檐旗;行规——笑、唱、接、看、定、做、验以及行具等,做锔活的手艺人称为轱轳匠,历史上由锔瓷工艺产生的俗语包括“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一锤定音” “轱轳匠戴眼镜——找碴”等 。“锔瓷”工艺分为两大类,早年“锔瓷”仅仅限于“锔锅、锔碗、锔大缸”服务于百姓生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瓷器进行修复粗活,称为“常活”, 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鍛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达官、王爷、八旗子弟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秀”,“锔瓷”工艺在现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锔活秀”。

 锔瓷工艺属于民间传统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过去其主要功能是用来修补破碎的瓷器,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历史年代里老百姓勤俭节约,当作为奢侈品的瓷器坏了总不会扔掉而是需要修补好它,抑或是瓷器本身便蕴含着特有的故事与历史,这时候的锔瓷工艺却不再是仅仅修复瓷器本身,它的存在是作为一个情感载体,承载着瓷器拥有者的成长与故事,成为了一个心理的寄托,这便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特质既是物质的产物又是情感的产物。它的成型与成功取决于手艺人所传达出的情感和通过传统技艺的深刻表达。锔瓷工艺所蕴含的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理念正是手艺人在面对破碎的瓷器、沮丧的心理做出的深刻的情感表达,将工艺比作医生,将破碎的瓷器看做受伤的骨骼,在经过医生的望闻问切,对裂纹、缺口做出诊断,制定修补方案,最后进行修补过程,他们修补的不仅仅是瓷器本身,更多的是人们面对碎瓷失落的心情。锔瓷工艺是瓷器在由生到亡的最后一步,又是转而新生的转折点

         二、“锔瓷”工艺发展现状与趋势

        民间工艺是伴随着人们生活形式的变化而自发的产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形式与设计风格,而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传统工艺的发展与变化。在以往“锔瓷”的创造动机比审美要求具有更广泛更重要的意义,如今在现代化氛围下,人们更多的是对原生态艺术及情感方面上的诉求,这种景象由一系列阶段蜕变构成,“锔瓷”工艺顺应着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求,经历着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同时坚持着固有的手工情感。

       1、 艺术化价值

         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锔瓷工艺几乎消失殆尽,随着锔瓷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锔器收藏热不断升温,人们的视线开始注意到这富含强大生命力与艺术价值的传统老工艺。在持续变革的现代氛围下,它的蜕变形态有异于传统俗套,不仅仅是修复意义,成就它的是它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存在的艺术化价值。

锔瓷”工艺抛开其本身能将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的功能,如今更是能将其转换另一类独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锔瓷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同时它也是瓷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艺,具有见证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因此民间的绝活传承、以及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为锔器上裂缝的产生不以人的意愿为偶然性促使,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每锔器都堪称孤品,历史上有明代的周伯高曾经收藏过锔器并有相应研究,可惜藏品与著述继续全部丧失。但也正是因为锔器如此罕见才能促使它成为藏友们炙手可热的珍贵藏品。2006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宝璺藏神——锔瓷展”,加上央视频道《留住手艺》《锔瓷无痕》等节目对锔瓷工艺的宣传,锔器价格迅速上涨,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残器不仅具有比对、研究功能,其本身作为孤品的价值也是颇为不菲,2003年纽约朵儿拍卖会上一只破损后被修复的元青花四海水云龙纹以583.15万美元成交,2007年北京拍卖会上,一明代正统青花龙纹大缸成交价也达到209万元,,锔器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潜力股”。

       2、 功能情感化、审美化。

锔器吸引收藏家的除了古瓷其本身的价值与锔瓷传统老工艺的文化

底蕴,还包括锔器背后经历几百年的背后的故事,现代瓷器批量化生产,“锔瓷”作为原生形态的民间工艺,其“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功利性,包括物质实用功能、赤诸视觉形式的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普遍民间工艺的发展转变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功能价值的转换,并获得相应生机,但也丧失其原有的美学品质,变成空有形式的“中国元素”。

   “锔瓷”工艺的价值转化坚持“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本质,它的展开围绕这种本质概念,为人们留住一些丢失的纯正与记忆,保留破碎实物中所蕴含的重要情感价值,使人们在审美想象中进行追溯与挽留,抒发被现实压抑的沉重心理。“锔瓷工艺”的转型坚持原有的审美倾向,注重精神意愿的诉求,同时具有相应装饰性与审美娱乐性,这正是为都市现代人群所需求。

        3、现代设计禅意风格

“锔瓷”工艺传承人王老邪掌握着“锔瓷“工艺的2472136道独门绝技,他坚持1+1=1公式为我们创造着全新的生命体与全新的艺术形式。他将所有的情感付诸于每一颗小小锔星中,每一个锔钉如马良之笔,在原本生硬丑陋的裂缝残缺处进行修饰与创作,制造丰富的画面感与联想力。他的作品回归本原,平和冲淡带有禅意,源于他从小学习国学,学习道家思想,同时主张“把玩”。王老邪的“锔瓷”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将“锔瓷”工艺大量用于茶壶茶具,且利用“锔瓷”用残瓷片制作茶托、结合各种素材制作茶枕、茶仓、茶则等,“锔瓷”工艺成为茶文化中“喝茶赏器品人生”中的“器”的重要成分。王老邪坚持他的世界里没有垃圾,它们只是放错位置。他将“锔瓷工艺”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他制作的锔钉以极具中国意蕴的图形,是谓现代设计中的禅意风格,具有东方特有的意境之美,无论是杯沿的一只小青蛙,壶盖上绽放的几朵梅花,还是瓶身上恰到好处的几只小金鱼,在器物本身的装饰基础上,创造出现代设计的禅风所追求的“禅意”与“化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环境问题背景下,结合王老邪对于自然生态和对于艺术设计独特的感悟,为“锔瓷”传统工艺开辟出一条新的方向,不同于烂俗的纯民间手工产品开发,只在在艺术形式的层面运行,文化背景与内涵完全消散,这种放弃民俗文化深度追求商业利益性质的转型并不谓成功,“锔瓷”工艺的发展道路体现在于将手工发展为手工艺,最终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活跃在于瓷文化、茶文化、禅文化乃至更多的文化领域,并以它独特的情感底蕴为现代浮躁的社会带来一丝清凉。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J];文艺研究;2000,02.

[2]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3] 老瘦城,中华手工锔瓷[J].电子学报.2009,06(4A).

[4] 陈馨,锔钉补瓷技术之中外比较[J].电子学报.2008,05(1A).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相关成果,均为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成果转化请联系本会校企合作服务部协助对接本会支持、尊重、保护原创,侵权必究!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非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新闻和文化艺术信息,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