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张 丽、何承云
内容提要: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2006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教育部16号文)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文件发布时间不一,但对高等职业院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却非常明显。《决定》强调了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最用,并明确要求加强美育工作,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教育部16号文通过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中提出“美”的要求,对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做了更为直接的强调。
尽管以上文件对高职院校美育,对美育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有机融合做了强调,但各高职院校的贯彻落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如:对美育的重视不够,美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不够,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美育主渠道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关于高校美育的方针政策,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更好地发挥美育在培养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美育与高职院校其他诸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其有机融合。
我们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利用情感和美的力量来进行教育的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生源特点、学制要求诸方面的特殊性,制约着美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构成、教育教学形式及管理方式的选择,并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将其与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本人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了教改实践。在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式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有些做法在校园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究
美育在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育部16号文的相关表述得到答案,该文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上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发展”思想的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也必须回归到“学生为本”的基点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素质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此素质根本不可能替代彼素质。因此,现代社会崇尚以人为本,现代教育同样崇尚以生为本。在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其他素质;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智育,同样需要进行德育及美育等。
时至今日,各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美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诸如党和国家文件精神和要求贯彻不力,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中的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需要研究。
第一章 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政策背景和现状特点
研究高等职业院校美育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掌握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化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一、党和国家有关学校美育的主要论述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如何开展学校美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论述和要求,并通过这些论述和要求逐步确立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整理和回顾这一曲折的过程,有利于更好地讨论目前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意见和建议。
(一)建国初期——1976年
这一段时间涵盖了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批判“现代修正主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美育的论述和要求, 对美育的重要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些曲折和起伏。
1、建国初期。这一阶段,百废待兴,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开始列入议事日程。党和国家根据当时制定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必须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积极的成员’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育被放在了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地位。这一思想后来被贯彻到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里。
由于党和国家对美育非常重视,并且主要学习和引进了许多前苏联有关美学教育的理论、方法,各类学校基本都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颁布了艺术教育课程的暂行标准和教学大纲,编订了教材,开展了美育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育工作的发展,使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开始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美育非常重视,毛泽东同志多次论及美育工作。他曾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这段话对这一时期学校美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要求,为学校美育指明了方向;但1957年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突出地强调了德智体三育而没有明确地提出美育,这就使后来一些人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产生了误差。
针对1957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上海《文汇报》曾于1961年5月组织了一次有关美育问题的大讨论,就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育”与美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尽管研讨没就“三育”与美育的关系达成一致的意见,如有人认为美育被包括在“三育”中,不需单列;有人却认为美育应该明确提出来;但讨论中大家都认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次大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认识,促进了学校美育的发展。
可到了1964年,以致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美育被当作了“封资修”的东西予以否定。学校美育工作受到了严重挫折。
(二)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3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步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标志,中国从此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巨变也带来了学校美育工作的新变化,大为促进了学校美育研究、美育工作的繁荣。198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了要“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样实际上就在国家的法定文献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发布的这个《纲要》中,尽管没有明确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但有这样一段话,实际上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三)1994年至今
这一阶段,学校美育的重要性不断在党和国家的要求和相关论述中被提及,美育被明确纳入了国家教育方针,成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四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决定》已明确将美育纳入了教育方针,确定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美育也因此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决定》还指出: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000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进一步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教师节看望全国优秀教师胡明亮时强调,“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美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节中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国家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要求和论述进一步确立了“美”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美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现状评析
在以上文件和规划颁布10余年的今天,美育工作的现状如何,我们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以我院为例进行了调研。在针对学生的《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10余个与美育有关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表150份,回收146份,有效调查表146份:其中,大一学生91人,占调查总人数62.3%;大二学生45人,占调查总人数30.8%;大三学生10人,占调查总人数6.8%。理工科专业学生56人,占调查总人数38.4%;文科及艺术专业学生90人,占调查总人数61.6%。这些学生来自我院不同系、专业、年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调查结果在我们与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相关同志的交流中也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当前高职院校美育状况。
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我们发现,人们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艺术课程种类进一步增多,校园文化活动质量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相关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美化工程进一步得到落实,专门的美育教研室已经成立;同学们高度肯定美育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在一项题为“你认为美育在你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的调查中得到了更直接的反映。在这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重要,有30%左右的同学认为很重要。高度肯定艺术课程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9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艺术选修或必修课程,并对这些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予以肯定,在课程质量满意度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了不满意。但存在的不足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中央和国家对美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了深入阐释,对相关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设置和实施作了要求,但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美育工作领导机构,如果有,也大多作用的发挥有限,美育工作体系的建立仍有待时日;对美育知识的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一项题为“是否知道什么是美育”的调查中,仍有一些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美育;在实际工作中,非专业的艺术教育代替美育工作的情况严重,相关经费保障很少。这些都是对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党和国家相关美育政策的落实力度需要加强
艺术课程、艺术活动是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高度肯定艺术课程在开展美育中的重要作用,9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艺术选修或必修课程,但有超过50%的同学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有67.1%的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或举办的美育活动。另外,从开设的非艺术专业艺术课程来看,仍然处于很零散的阶段,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艺术课程很少;同学们对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予以肯定,但满意度仍然不到50%,难以达到从多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的目的。这些数据和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课程、艺术活动在美育工作中主渠道重要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些问题,反映了国家相关美育政策的落实力度需要加强。
(三)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结合需要加强
不论是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还是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中,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要求,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也是各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实际工作中这一原则的贯彻仍是美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题为“你认为美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有9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但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有30%的学生认为“空洞而枯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美育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作用的发挥不足,说明了二者结合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欠缺。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特点和学生思想素质状况分析
从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角度而言,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制短。高职教育一般实行的是两年制和三年制,学制短的特点决定了相关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时间较本科短。
(二)实训时间长。教育部要求高职教育实习实训时间占全学程的一半。如何从高等职业院校的这一实际出发,将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需要认真研究。
(三)办学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技术能力和优良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使得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其美育的重心或侧重点有别于本科教育。
(四)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就总体而言,人文底蕴弱、美育理论基础相对逊于本科学生,这给美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生。高中毕业生经过高考,录取分数线偏低,中职生通过对口招生考试进入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普通本科学生要差一些,在学习中易形成“重实用知识轻文化基础,重技能轻素质培养”的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美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第二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教育教学研究意见
一、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这从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一些重要文件中可以见出。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第十二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与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中的“美”是否可以等同,论者聚讼甚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美育是达到“德智体美”中的“美”这一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从这一角度而言,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不可或缺的,在高职教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如上文有关“高职院校现状评析”所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现状堪忧,领导不够重视,政策不够落实,与其他工作结合的力度不尽如人意,这与党和国家对美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的强调形成了悖论。要试图解决这一悖论,从高职教育更加微观的层面,从美育与高职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来阐释党和国家政策中有关高职教育美育的重要地位,深化认识,弥补人们特别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对高职教育美育地位的不足,并基于这些认识提出工作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德育”不仅在学生综合素质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四育”中排在第一,“德”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也一直居于首位。这都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所以,通过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从而达到探讨美育与其他智育、体育的关系,深化美育在高职院校重要地位的认识,促进美育与高职院校德育、智育、体育等的有机融合,就显得较为可行。
(一)关于美育
如上文所述,汤杰英在《美育概念考察》一文中将近年来人们对美育概念的认识归纳为八类: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这八种分类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过细,将有些本相互包容的概念也单独各分为一类,如“美学知识的教育”与“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如“艺术教育”与“全面育人的教育”等。美学知识的教育难道不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吗?同理,艺术教育也是全面育人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本文在借鉴汤杰英在《美育概念考察》中八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对美育概念的认识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美育意义同具体的审美活动有关,尤其表现为艺术的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指“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拥有独立的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美育”这一概念可以将八类分类法中 “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的认识囊括其中。广义美育意义是一种感性教育手段,指“以美为手段进行的教育”,它是从鲍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的意义引申出来的,即通过美的媒介开展教育,被包涵在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如德育、智育中。八大分类法中的“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都应属于其中。
在高等院校这一具体语境中,本文将美育理解为狭义美育意义和广义美育意义的统一,认为美育既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也是“以美为手段进行的教育”,既是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
(二)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德育,但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为此,对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的探讨,直接反应了其与高职学生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自从“美育”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以来,论者对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看法不一,并集中反映在美育与德育关系的探讨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观,前苏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寓教于乐”美育观中,“教”被看成是较之于“乐”更为根本的价值所在,“教”的重心在“道德教化”,更是种绝对的价值所在。“乐”在其中的功能,更多在于为“教”提供某种方法、方式、手段与场合,即“乐”主要价值显示为“教”相近似的方法形式。审美(“乐”)似乎并未确立其价值主题的地位,只是别种价值实现的方法手段而已。前苏联一本《简明美学词典》也很明确地说: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可看出“美育包涵于德育”这一观念的某种程度的反映。
2.德育是美育的一部分。我们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那里就能看到这种观点的影子。他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和美学联系起来并与美学规律相符合的那种教育,也就是把美学观点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谓美育,就是教育工作的美化,或美化的教育工作。美化生活、美化集体、美化行为、美化环境等都是美育的内容。
3.德育与美育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持这一观点的论者很多,代表性的如杜卫,他认为,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它偏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美育则是“一种偏重于发展个性的教育,具有心理解放的特征”;德育过程经常是“一种说教,是一种灌输,与生动活泼的审美和艺术活动相比仍终究是相对枯燥的,受教育者也常是被动的”;德育和美育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侧重,前者偏重于社会尺度,后者偏重于个性的尺度”。而“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道德发展对个性情感发展的依赖。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①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可看作是这一中和的美育观的直接反应。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进一步认为两者之间可以实现深层交叉,构建新的德育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以德育与美学、美育的“深层意义,灵魂借鉴”为目标的“德育美学观”②。
三种观点反映了对美育与德育关系的不同认识,各有侧重,并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将“美育”置于“德育”的从属地位,认为“美育”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已为许多论者所批驳。如,王岗锋早在1997年《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文中,就认为:“因为德育与美育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它们之间的不同正如德育与智育的不同。人的意识分为知、意、情三个部分,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培育,追求真、善、美正好分出智、德、美三方面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对早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以任何方面取代另一方面在教育史上证明都是错误的”。尽管王岗锋的论述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混淆“真、善、美”与“智、德、美”两组概念等问题存在,但仍充分体现了对“美育”独立性的体认。
纵观这些对德育和美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不难发现,他们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有不同的,有的是站在美育的广义意义上来讨论德育和美育二者关系的,如“德育是美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就是将美育等同于一种教育手段来立论的;有的是站在美育的狭义义来讨论的,如,“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而中和的美育德育观,看到了美育两种涵义上的不同,但仍未仔细加以区分。
美育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也是一门独立学科。从美育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这个狭义意义上来说,在高职院校具体以艺术教育、各类文艺活动为主;从美育作为“以美为手段进行的教育”这个广义意义上来说,在高职院校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专业课教学中利用美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都应属于这一范畴。就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见出。
1.美育(课堂)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可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前者是为国家培养市场需要的某一专业的艺术人才,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课程多为必修课;后者则是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或者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各类文艺活动,其课程多为选修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课堂,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其中渗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的应有之义。各类校园文艺活动是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隐性课程,其活动现场是这一课程的主要“课堂”。这一“课堂”通过极富感染力文艺活动的开展,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知识的提高和增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样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我们一项针对“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发现,美育的这两个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人们对美育两个课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入,有时还将二者对立起来予以理解;或者对如何促进二者的融合办法不多,手段不新颖。
2.美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手段更为多样,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得到提高。这在我们“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有所体现。同时,高职教育的纵向发展,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又对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从另一个方面确认了美育能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评价高,教师个人授课质量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常常是运用了一定美育手段的形式,如,幽默讲授中语言美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音乐美、空间美等的运用,而不是纯粹、干瘪的理论灌输。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教学手段,美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教学手段,并因为其饱含的情感性、形象性,具有着启示、感化、创新功能。
3.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并统一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部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职业教育方针,明确了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与“美”尽管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仅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说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德”和“美”的主要教育途径和方式应无不妥。“德”与“美”统一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另外,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共同作用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四育”中,美育主要作用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认识,就与其它“三育”的关系而言,与德育更近,二者更主要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美育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校园软环境。高职院校美育与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同性,密不可分。
1、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美育主要通过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富有校园特征的文化设施、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如美育主要发挥美的教育功能,而校园文化则主要通过文化的教化和熏陶作用,但无疑二者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育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2、二者具有较相同的载体。美育主要发挥美的教育功能,其载体理所当然以“美”为主。各个范畴的美,如自然美、社会美、工业美、技术美、艺术美等,都可能且应该成为美育的载体。当然,学校主要是育人的场所,不可能包罗万象,其包含的美的范畴有限,但可以利用的美的载体却很多。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但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一个细胞、组成部分。自然美、社会美、工业美、技术美等都会反映到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来,都会有所投射。高职院校甚至各个学校要体现育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的,必然会在各项工作中体现美和善的最高准则,必然会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校园,合理化各项工作。校园文化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于塑造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等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项工作。这些工作要获得成效,必须有美的内核,并利用美的形式来进行,才能真正起到教而化之的作用,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可见,高职院校美育要利用美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开设美育课程,开展艺术活动来达到美育的目标;而校园文化也需要这些美的载体,并只能通过这种美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最终形成具有这一个特色的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丰富了美育的手段和途径。校园文化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校特色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学校就常常相应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反过来也同理。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会议特别提出了建设社会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层面建设的各项工作的综合。不仅包括诸如图书馆、校园景点、校园环境设计等物质文化设施,也包括所有与精神有关校训校规、社团活动、艺术活动等的各项活动和内容。这些物质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活动和内容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载体,拓展了美育的范畴和渠道。
4、美育扩大校园文化发生作用的领域和范围。校园文化要成为各高职院校独特的这一个,不仅要包含这个学校独特的教育教学特色,还包括这个学校独特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设施。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要包括一定教育内容,还必须包含美的内核,而这种美的内核会大为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层次,进而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水平和层次。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同时具有高职教育特色而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高水平应当是美和善、美和高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高职校园文化插上了高水平、高品位的翅膀,为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注入了新的力量。
二、努力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格局
(一)促进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1、充分认识促进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意义
(1)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能更好地发挥其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二者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道德发展对个性情感发展的依赖。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味强调硬性的思想道德束缚也会造成相反的结果。为使他们健康成长,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应该促进个性情感的健康成长。正如席勒所指出的:“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 另外,德育引进美育的形象化和愉悦性机制,还可以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和抽象的弊病。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曾指出:“在培养美的行为方面,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并进。……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审美准则的破坏”。
总之,要更好地发挥这两种教育活动在高职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必须促进二者的融合,在德育中借助美育的感性方式去获得最佳效果,而在美育中从德育那里吸取某种精神力量以充实自身,保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以发挥两种教育活动在育人工作中的最佳效果。
(2)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能进一步提高美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这一特点和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重要特色,也不同程度导致了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就业导向办学目标,忽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德育和美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相对不足等现象的出现。将这有限的投入利用好,发挥其最大效益,切实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
(3)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各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贯穿国家职业教育众多重要文件精神的一条红线。从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到2006年教育部16号文,我们都能看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各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国家“德育为先”的要求,需要在开展美育的同时注重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正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所强调的:各级各类学校在艺术教育中应当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强调是国家对“促进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有机融合”这一主题最直接地回答。所以,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美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研究意见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在高职学生培养及改进和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给予美育在高职生培养中应有的地位,把加强美育纳入高职生培养计划之中,才能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为学生发现、 发展各自的志趣、 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提供跨学科选修、 主辅修、 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积极开展课外主题美育活动,创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不断实现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1.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美育工作
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要求改进和加强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而言,尽管也还存在诸如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值得优化,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满意度还有待提高等不足之处,但不论是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还是在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成绩,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较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美育工作在许多高职院校仍未摆上管理者的议事日程,对美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认识仍较模糊,美育工作体系大多未形成。促进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发挥美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必须改变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这一现状,首先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美育工作。
(1)明确高职院校美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又指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由此,我们可以毋庸置疑的说,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美育的主要内容。但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那就是:与学生专业、实践相联系的美育和与网络有关的美育。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拥有第一线需要“技能”,并能使用这些“技能”进行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就成为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一个极重要的使命。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美育,不仅不能避开这一使命,还应努力与之结合,使之成为与其它层次美育相区分的特色,并提升相关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丰富职业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学生具体专业、实践开展美育,是高职院校美育与学生“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除了强调校内学习,还尤为注重校外实习实训。在校内学习期间,高职学生美育除了一定的艺术教育,围绕所学专业开展相关美育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比如,对于相关产品制造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产品美的教育;对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行为美、语言美的教育;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语言美、文字美的教育等等,这都将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习实训期间,高职学生美育除了参加实习实训地的艺术活动外,围绕学生的具体工作开展相关工业美学、社会美学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提高实践本领。
与网络有关的美育。网络尽管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项题为“你目前获得审美知识和熏陶的主要来源”的调查中,有31.5%同学选择了网络,远远超过认为来自艺术社团的10%。同时,虚拟世界,鱼目混珠,珠玉相杂,美与丑的价值观时有颠倒,这会反过来影响学校美育的效果,不利于美育的开展。网络的虚拟性和相对现实更高的自由度使得网络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元素,与社会美、艺术美甚至自然美有关,但却又不尽相同。直面网络的挑战,在学生中进行与网络有关的美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审美观,显得尤为必要。
综上,高职院校学生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艺术教育、与学生专业及实践相联系的美育、与网络有关的美育。
(2)完善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工作体系
2000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高等学校要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一要求对于我们完善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体系不完善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在坚持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建立如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保障机制。
一是由相关领导、部门、系(院)组成的管理体系。由于美育教学,既具有“育才”功能,又具有“育人”功能,因此,需要一个综合管理机构来整合各种资源,以确保规范运行。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彼此促进。可成立由一名院(校)领导为组长、高等职业院校的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学督导、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美育领导小组。在已经成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高职院校,根据美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有机融合的原则,可在此基础上成立美育领导小组。高职院校各二级教学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本单位领导小组,以构建起美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设立美育教研室,赋予该教研室具体组织管理全院学生美育的职责,并建议将该教研室与其它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数学等学生公共课教研室划分在一起,以促进美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教研室设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可定编2至3人,他们在承担一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负责安排、管理美育课程的教学实施,负责聘请相关美育兼职教师,并为兼职教师提供必要服务。
二是涵盖制度、经费、人员等的保障体制。保障体制是正常开展美育的前提之一,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美育保障制度,加大学校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教育、艺术活动场所;划拨专门经费开展相关美育活动,并配备一定的专兼职美育教师。
三是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果我们能充分地挖掘并利用这些因素,那么将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因为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美育具有了其它类型院校不同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才能挖掘和利用好学校教育中的各种美育因素。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美育相关理论的发展,又给高职院校美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些都需要研究,也值得研究。只有不断加强高职美育工作研究,才能不断促进其发展,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
3.抓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两个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责任在育人。作为艺术教育课程教师,其教学目的不论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都有责任在向学生传授美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自身首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在严把选聘关,加强教学督导的同时,必须注重有针对性的加强这些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过一些激励和考核手段使艺术教育课程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2)合理开设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着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特别是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一些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合理性的问题。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安排上以应用性为主,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大量开设不现实也作用不佳。合理开设 主要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与主修课相结合。开设与主修专业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有利于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比如,航海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天文学选修课,但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就不一定有必要,这要结合实际。二是要突出质量和精干。要开设一些质量比较高,课程内容比较精的课程,以最少的课程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美育课程的开设中,首先要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知识进行普及和提高。理论是实践的高度提炼,其指导性是其他不可替代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美育中,也是如此。这就必须开设一定的美育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育理论教育,就美的内涵、特质、内涵等作一了解,以帮助同学们分辨美丑高下,形成较高雅的审美观。
其次,高职院校可举办一些文化艺术专题活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专题参观活动、艺术社团活动等。文艺活动在各个高校的美育工作中都比较普遍,但必须注意一个紧扣高职院校特点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文艺活动,要真正发挥其美育功能,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能体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反对庸俗和毫无意义的重复。高职院校应组建一些艺术性社团,并拿出政策和资金让专业艺术教育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和社团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功效。
3.发挥美育育德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运用美的手段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文学、音乐、绘画、多媒体技术等手段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在开展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不断活化载体,赋予这些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载体,使同学们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益。
(二)促进美育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
1、创设美好而积极向上的高职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能促进学生消除烦恼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积极向上的环境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1)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硬件环境。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包括校园内一切文化硬件设施的创设,主要有自然校园环境和人文艺术环境。校园各种建筑功能人性化,设计新颖,贴近学校办学特色,能起到环境育人的效果。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状态下的校园环境,也包括人工创造的自然环境,包括校园整齐的树木、绿意盎然的草坪、植物搭配合理的花园、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假山等。这个自然环境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共荣,还能从这些环境营造中透发出高职院校的行业背景、办学特色、专业教学特色,甚至属于这所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艺术环境包括人文艺术的物质载体、形式和内容。建筑设计上,各种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馆等不仅要体现设计的艺术性和美感还能体现出文化特色,如一所航海类高职院校把实训楼设计成一艘轮船的样子,一所机电类的高职院校把教学楼设计成一把钳子的外型,不仅很有艺术性,还体现了各自学校的文化特色。人文艺术环境还包括一些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如宣传文化方面的阵地,校史馆、报栏、张贴栏、校园广播台等。这些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在体现其自身实用功能的同时,要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激发人的创造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们感到很愉快,舒畅,而不是压抑。
首先校园应创设出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建造具有一定内涵,能反映学校特色的人文艺术环境,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理念,同时还必须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在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下,设置一些人工自然环境,如人工湖、池塘、长廊、山坡等。当然,建筑的设计和这些人工自然环境的创设上,应能体现美的规律和原则,透发出美感,不论是形状、色调、风格、布局,还是周围的绿化美化都包含着美的存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人文艺术环境的创设还可根据各校不同的行业、专业背景,办学理念、特色,添加一些文化艺术气息。如在一定的位置悬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名人名言,与专业有关的语句,或者与这所高职院校有关的著名企业的理念等,使学生可以随时接受熏陶。其次能反映一定地区、行业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的创设。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服务特定的行业和区域。以此为基础,创设能体现一定地区、行业特色的文化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体现在操作上,要有意识创设区域、行业特色的文化景点,文化氛围。再次,人文艺术环境的创设要能体现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不仅仅是课堂、实训场所、食堂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作为学生呆的时间相对较长的宿舍也必须加以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由学生在寝室花的时间较多决定,也因为寝室与学生关系最亲密,利用这里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美的教育也更容易,更能深入人心。宿舍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宿舍管理规定,对其进行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美化和净化,增加宿舍的文化品位,弘扬健康、美观、整洁的宿舍文化。
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时时处处都得到美的浸润、熏陶,得到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健康、美好、和谐而积极向上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2、创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校园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包括高职院校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规章制度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制定,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特点和管理方式,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学生各方面养成的重要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不可缺的一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设计各种校园制度。
3、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以及由这一理念生发的校风、师风、学风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办学理念、校风、师风、学风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其审美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确凝练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特色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作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对专业、课程建设,学校改革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力,准确凝练办学理念和特色并一以贯之的去施行,坚持走差异化道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高职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要准确凝练,必须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做最充分的认识,对学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做最准确的分析,对学校明天差异化发展做最精细的研判才行。二是形象化表达。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经做了准确理解,还不够,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还要做形象化表达。这里的形象化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能用准确、凝练的词语、句子概括出校园精神、办学理念和特色,还要求尽量使用美的形式,比如语言的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适合记忆,比如用书法、绘画、艺术设计等方式给校园精神、理念以艺术性的载体,使其在运用过程中,不仅能给人以方向性,还能予人以激励,以美的感受。
4、开展“有意义”的校园审美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应蕴含着美育的意义,具备美的熏陶作用,还应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具备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是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载体。这就要求必须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校园审美文化活动。不论是各种社团,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戏剧协会等开展的活动,还是课外的各类文娱、体育以及参观、旅游、各种内容的讲座技能竞赛等活动,也都必须是设置有某种或隐或显政治思想主题的具有没有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广大的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利用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到社会上去“学雷锋做好事”,这不仅有利于高职生们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美的体验。要达到这一目的,高职院校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学工,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就变得极为必要。这种有意义的校园审美文化活动不仅会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还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以“高”为关键词,用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教育、感染、引导学生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反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紧紧抓住“高”这一关键词,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结合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举办一些高水平文化演出活动,如国庆节可举办庆国庆文艺晚会,在高雅艺术与欢歌笑语中给同学们以陶冶。
(2)以“职”为关键词,用彰显职业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
高职教育,归根到底是职业教育,反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必须用行业、专业背景突出专题报告会、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可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与同学们畅谈职业精神、职业教育。
这些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扮靓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天空,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还使学生在娱乐和实践中受到了教益,让崇高与高雅走进了校园。
以美育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育人这一根本主题,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思路,加大探索力度,真正将高职院校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组织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职特色,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创设一个美而雅的高职校园育人氛围和祥和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要注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美育工作者的重要引导作用
不论是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还是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要构建美育工作新格局,离不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工作中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1、要充分认识美育工作者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如前文所述,美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与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相比,美育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足,要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必须不断加强美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美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2、要坚持分类、分层,有针对性地原则,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队伍建设。从美育工作管理人员,美育教师到美育学生社团成员,到社会力量等,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队伍。高职院校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美育工作领导小组之下,设置相对独立或依附于某个院系的美育教育机构,并采用专兼职的方式,设置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同时鼓励学生成立各类文化艺术社团,指定社团指导教师,开展社会活动,发挥学生社团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要积极联系社会美育工作机构和团体与高职院校结对子,手拉手,建设美育教育基地,使学生们在固定时间能到固定专业美育教育场所受教育、受熏陶;当然,不定时请各类文化艺术专家来校做报告也是必要方式之一。要通过这些措施,用最少的投入建设一个最完备的美育工作机制,美育工作队伍,为美育工作新格局奠定人的基础。
(四)发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美育工作中的辐射作用
高职院校可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大学生美育工作的辐射作用,为美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以抓文明细胞建设为契机,发挥美育的渗透作用。在文明细胞建设工作中,通过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活动,通过开展美育活动,评选出了一大批文明班级、寝室,引导和带动学生树立文明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些活动的开展,还能使校园健康向上的氛围更浓,违规违纪事件更少,违法案件得到杜绝,学风校风得到很大改善,美育工作的渗透作用得到发挥。
2、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能促进美育工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学校会加大校园环境整治,治理“脏、乱、差”,在师生员工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大家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的义务劳动,消灭卫生死角,铲除“牛皮癣”。会投入巨资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绿化,会加强校园文化物质基础的建设,如建设人文景观,种植草坪,植树种花等,这些都会进一步间接起到加强美育工作的作用。
第三章 结 语
总之,美育是艺术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利用情感和美的力量来进行教育的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生源特点、学制要求诸方面的特殊性,制约着美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构成、教育教学形式及管理方式的选择。党和国家对于高校美育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为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比党和国家对美育的这些基本思想和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时至今日,各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美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诸如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党和国家文件精神和要求的贯彻不力,美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结合需要加强等问题。美育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联系紧密,并统一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文件精神和要求,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迫切需要切实将美育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格局,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 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0]2号.
[4]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Z]. 教体艺〔2002〕6号.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 号.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7] 胡 磊.关于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几点思考[J].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01 -12.
[8] 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9] 葛采.马卡连柯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
[10] 杜卫.美育论〔 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 王朝闻等著.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2] [苏]A.A.斯米尔诺夫总主编,朱智贤等译.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