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艺术教育

燕京理工学院:“设计思维方法”在国内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初探

来源:学术研究部    关键字:燕京理工学院:“设计思维方法”在国内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初探    日期:2024-03-19    点击:2567
来源:学术研究部    日期:2024-03-19    点击:2567

  陈旺 沈宏        

摘要:本文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在高校中传统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对比分析部分国内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建设性提出以燕京理工学院在进行改革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涉及多个艺术创新领域,应该注重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现代艺术流派在设计思维的应用,以突破传统设计与绘画表现为视角,以开发学生设计思维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构想,提升高校培养具有设计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课程创新教学目标

关键词:设计思维方法,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设计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设计思维方法越来越科学、系统、完善和先进。现代设计理论与思维方法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思维方法不断地交叉融合。设计思维是一门创新课程,融合思维、艺术与美术创新的综合体,需要对设计思维不断总结、更新与完善,也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课程对于创新设计思维的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其他专业学科也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创意设计人才的设计思维开发,如何突破传统设计与绘画的教条课程教学?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如何开展教学模式?这是一个急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设计思维与方法”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传统教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至今仍未提出关于艺术设计思维课程明确的定义范围,也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现阶段仍注重传统设计课堂的讲授,未将学生主观能动设计思维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对于“设计思维”课程的开设往往存在盲目跟风和教学模式僵化、狭隘的问题,将造成将来设计人才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重重矛盾。此外在设计思维开发中过于强调技能,而忽视学生内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培养和对新生事物的人文关注。在这方面国内高校如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学科做得比较好,重视设计理论、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目前艺术生的增多,专业的特色的发展体现了一门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显示出了燕京理工学院设计思维课程专业特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设计思维与方法”国内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是对感性思维到物质形态的转化过程,将自己熟悉了解的事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表现。打破原有的僵化思路,打开各个领域间思维的界限,体验更自由的个性设计思维方法。可涉及主题设计并带动学生对主题充分理解,展开以点带面的设计表现,深层地剖析对主题的感受,唤醒设计的创作思维。本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大部分高校传统设计思维的教学缺少师生间的相互研讨,而是直接灌输,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学生对设计线索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需要创新改革。

         三、“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对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形式

      (一)、课程改革创意设计思维的切入点:

   创造的前提是习惯,学生中习惯是在以前画画时老师教的方法中形成,如概念中的苹果,概念中的树,教学中过早地用符号教育,使得学生创造世界的这扇大门过早的关上,切断了与世界联系那种感受力没有了,从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我认为艺术家更多是保持人在原始状态的感性,而原始状态的感性最接近的是童年阶段,感受力很强。从米老鼠的卡通形象所代表的世界最挣钱的标志中可以看出,创造设计符号的简单性。其中有谁都能画的米老鼠的耳朵,或说这是只没有设计的耳朵,只是一个圆的符号,也说明我们看待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对待。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或许就是没有设计,真水无香,大道无形,手中无剑,胜似有剑。从电影蒙太奇孤立地看片段似乎什么关系都没有,而片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新的意义。因此设计思维课程中应结合感知、整体、观察等设计思维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二)、课程创新改革设计思维的表现:

         1、在课程中首先通过《盲人摸象》课程训练,对旧元素产生新的认识。该作品不是要求画得多好,而是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手来感知探索,在画完后学生都希望看到画的是什么?这个训练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出一种旧元素还能画出这么丰富的东西。通过对物体的触摸,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所有的体会和感受都很新鲜。传统中我们认为《盲人摸象》是不好的代名词,而设计中的《盲人摸象》则是可以利用的方法。课程的核心是从触摸、误解到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设计的源泉,盲人摸象创造了五种答案。艺术创造中的看上去是孤立和错误的却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能产生连锁反应,因为艺术创造中的创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在科学中很多新的发现往往都是科学家某时出错了,而从中发现有什么可以再提炼而形成的创新,盲人摸象即体现了创造性的思维。

        2、在设计思维课程中设立了由原形-移植-创造设计的训练过程。而移植是我们对身边已有功能结合,如手机和相继结合,该创意元素中谁属于谁?是能打电话的照相机?还是能拍照的手机?设计时有所侧重。学生作业中有米老鼠与现实生活人物(移植)结合,需要学生观察生活,去观察真实的人,把生活中的人移植到米老鼠的形态语言上,通过现实人物与米老鼠形态的反差而产生共鸣从而打动受众。该课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全方位对表现对象通过触觉感受,进行思维发散,其作品表现成果既有创新特征,又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而对空间形体、平面形态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也为产品设计、服装造型、平面视觉设计的课程建设打下基础。本次课程不但强化了同学的视觉传达的表现能力也激发了创新能力,并最大程度挖掘内在创新设计潜力,将传统的中式风格与西方文化对接表现,从而产生新的创意,造型上可与其他学科对接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物造型设计形象的塑造融合。

        2、在限制形-想象-创造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用适合纹样为设计限制形,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风格,如外观的剪影限制形,卡通形态中外形的整体感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物品外形联想画成具象效果。其中形态设计中的压迫与反抗就是创造,有限制才有创造,创造是在条件极其苛刻条件下创造价值。如笔记本的“薄”和速度“快”的诉求,大多数创造活动都是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拍出了世界级的广告。也就是一个特别的严格的限制和一个创造可能性的结合,当学生作品通过绘画将限制造形有目的的设计一套后,将能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启发,从而可以寻找到设计源头在哪里?从中可以理解出设计和绘画的区别。

        3、在原型异化法设计课程中将人物拟动物化,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形象都一样有生活中人的原型,非人化的卡通造型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可感的人,如表现“我很萌”形象,当小孩很认真的做事的时候,可表现无意识的可爱,越认真、严肃越可爱。

       4、风格借用法课程。新时代下人们最喜欢山寨文化”,但在学别人的东西同时应该自己创造新事物。在设计作品中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前人熟悉的作品中增添一个新人进去,原型还是你自己,把你当成一个演员充当如蜡笔小新的角色,在艺术作品中学习前人成熟的动漫设计语言。

      经过以上几次课程紧密衔接,通过生动的设计作品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创意,在限制形的设计中,很多学生作品,都可以设计加工成系列的工艺美术商品,而且风格独一无二,最后产生的作品都具原创性。

        四、“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探索对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意义与影响。 

       该课程的核心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基本理论和设计原理,能够利用所学的设计思维的原理和方法不自觉地应用到设计思维之中。同时注重体验生活,只有在观察生活后设计的东西才不会苍白,但很多人往往轻视这些。作品的美丑也来源于我们生活价值的判断,好的作品一定具备感人的东西,细节可以打动人心。当该课程进行深度研究的时候,有科学的推理,可形成学科的艺术与科学的很好结合。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设计思维有了新的理解,能积极参与进来,设计作品充满趣味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设计和绘画表现中的“灌输”模式,打破传统设计与单一绘画方式,领悟到设计与绘画不同,找到设计之源。课程设计形成互动,深挖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给学生较深的印象。立体形象的塑造丰富了课程的表现,为燕京理工学院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融合,也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为应用人才的转型打下了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设计思维课程创新”与“突破传统设计与绘画方式”要想完美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燕京理工学院艺术课程要在国内众多高校学科中赢得有利地位,必须既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动性,又要采用新的艺术创新课程手段,坚持走市场化、国际化教学道路,进行跨学科美术设计传播,把我校《设计思维与方法》创新课程带入更广阔的艺术设计文化产业领域中去,培养出更杰出的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海鹰.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设计的现代性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2] 侯立平.  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 中央美术学院 2013

[3] 林家阳,席田鹿.  对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思考——访谈林家阳教授[J]. 美苑. 2004(01)

[4] 夏燕靖.  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 南京艺术学院 2007

[5] 胡虹.  对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教学评估的思考[J]. 装饰. 2006(12)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相关成果,均为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成果转化请联系本会校企合作服务部协助对接本会支持、尊重、保护原创,侵权必究!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非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新闻和文化艺术信息,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