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艺术教育

河北东方学院: 《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合理规划与设计》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河北东方学院: 《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合理规划与设计》    日期:2022-10-12    点击:3532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2-10-12    点击:3532

作者简介

         耿晓蕊,女,高级室内设计师,河北东方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教授,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并完成校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三大检索、核心和省级论文十余篇,主编出版专业教材和著作,取得发明专利,参加多项专业相关赛事并获各类奖项。



摘要:为了分析我国农村道路景观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方法。在低碳视角下的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其采用螺旋模型构建了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框架体系和设计过程。同时,将三维仿真技术应用于景观规划,从低碳角度完成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合理规划。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指标对该方法的规划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后,某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评价值为3.71,状况良好。景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为0.999。综合评价指标区间为[0.6054,0.9414],其中景观的自然性和多样性非常好,土壤的形状、稀有性、稳定性和适宜性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低碳视角;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螺旋模型

 

1 引言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人类生活和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关于中国碳排放的真实数据。但是只要土地使用情况受到限制,就可以减少居民生活中的碳排放。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量。这是因为农村发展没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如果继续自由放任农村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成本损失(秦&鲁,2015)。因此,中国必须以低碳理念建设新农村。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外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的研究很少。因此,中国的土地整理和低碳建设存在一定的理论和技术难点(李&唐,2017)。此外,中国各地区的农村土地整理对低碳生态景观的建设不够重视。国内土地整理是为了调整土地之间的关系,全面整修田林路村。农村道路建设研究是农村结构规划、控制密度和功能混合的常规具体化。通过对农村土地整理和道路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认为低碳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其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政府和公众在决策及规划设计方面的参与(rellStab等,2015)。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果仍然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水平时,节能、环保、治理成本和难度都将大大提高。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建设都将在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Fitzpatrick & Keller 2015)。农村道路是为农业生产、农业物资运输、人员信息流通等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工程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农村道路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其建设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农业机械化与道路等级和功能以及区域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道路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件,显著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Main等,2015)。农村道路已成为实现新技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理完善的网络布局和建设标准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农村道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已成为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Cultid-Medina & Escobar 2016)。“十一五”期间,我国直接投资1000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开创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新局面。农村道路的数量和空间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带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对农村景观也产生了多重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低碳的角度提出了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方法,以实现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合理规划。

2材料和方法

2.1存在的问题

1)农村道路景观规划内容单一,缺乏活力

在农村道路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缺乏合理的景观布局规划,导致景观破碎化(Scull等,2015)。一些景观规划形式过于单一。例如,农村商业只是一个“前店后院”或“屋上店铺”,道路两旁只有两排树木。这些都导致了农村缺乏自由、快乐的生活氛围和特色。

2)盲目整治规划,严重城市化

一些建设商盲目强调新农村道路景观的改造,直接运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形式,破坏农村生态系统。一些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已被复制到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村自然弯曲的道路、河流已被笔直的道路和河流所取代,农村景观失去了原有的景观结构和生态平衡(Temesgen等,2015)。

3)道路景观设计缺乏人文性、缺乏地域特色。

农村道路景观设计旨在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游泳、放松和互动的场所。在宏观设计上,新农村景观应体现农村的地域特征和农村文化。在微观层面上,景观要人性化、大众化、以人为本。

4)片面强调房屋形象,忽视房屋节能环保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已致富的农村地区纷纷追求面对面项目建设。由别墅组成的村镇并非从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对农村生态和当地景观遗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5)农村绿地种植无序

在农村绿地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植物种植无序、特色缺失、物种单一等现象。近年来,生态园林概念的拓展影响了新农村景观的建设。植物栽培已经从传统的增加绿地量、突出娱乐和观赏功能向保持农村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繁殖的高水平发展。

2.2低碳农村

全球变暖已成为现实,其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低碳经济提倡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于2003年首次提出的。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079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并指出中国应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0911月,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要求城乡全面进入低碳社会。低碳农村是指实现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现管理体制、价值观、环境意识和技术方面的低碳化创新。低碳农村建设要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农村发展政策和农村环境教育为支撑,以广大农民参与为保障,谋求农村可持续发展。

低碳农村建设具有许多重要意义:

1、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缓解能源短缺;

2、节约农业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

3、有效保护农业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4、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5、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与低碳社会的成败息息相关。

2.3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方法

在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采用螺旋模型提出规划设计的框架过程,构建三维仿真模型完成道路景观规划(张等,2015)。螺旋模型的每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需求定义、风险分析、工程实施和评审,其最终结果是通过连续迭代形成的(McMillan等,2015)。从低碳角度看农村道路景观规划的动态过程,其可分为以下六个子过程或任务区,如图1所示:

1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动态过程螺旋模型

(1) Determining planning objectives确定规划目标

(2)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收集相关信息

(3) Analytical information分析信息

(4) Making Planing Plan制定规划方案

(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chemes方案综合评价

(6) Three-dimensional animation simulation三维动画模拟

 

从图1可以看出,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分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道路景观规划活动过程。从低碳的角度来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规划过程,其螺旋核心是沿螺旋顺时针方向运动的。通过规划评价,不断修订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方案。在第一圈螺旋线中,它已经是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方案。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并进行新一轮的变革(张等,2018)。螺旋模型与传统规划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可以反馈规划评价结果和不符合的规划目标,并调整正在进行的规划方案(Crockatt & Bebber 2015)。

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过程如下:

1)确定规划目标

目标是从低碳视角规划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覆盖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全过程。具体目标和期限应根据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确定(叶等,2016)。重点是保护农村道路沿线的环境,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注重与现有景观的协调(Dronova等,2015)。从低碳视角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2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总体框架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of Rural Roa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

Animal动物

Various animal resources各种动物资源

Botany植物

Forestry, grassland, field, flowering grassland, exotic vegetation林业、草原、田野、花园,外来植被

Topography地形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s, Hills and Terrain Ripples山脉,丘陵和地形波状岩石特征

Waters水域

Rivers, rivers, lakes, marshes and wetlands江河湖泊、沼泽和湿地

Climate气候

Cloud, fog, rain and snow change in four seasons云、雾、雨、雪四季变化

 

2)收集信息

调查的重要性首先是由著名景观设计师艾略特提出的,他收集了初步数据来帮助我们掌握现状。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农村道路沿线自然区域、生态环境、地质及水文特征、区域内动植物、气候、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信息(段等,2018)。

3)相关信息分析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影响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因素,分析发展趋势和需求。景观生态学和低碳视角结合了农村景观生态景观布局。根据目前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特点,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计算分析了景观斑块的面比、近方率、分形维数、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后,总结了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特征的总体情况(冯等,2015)。

a. 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斑块数量

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中斑块的数量是某个景观中所有斑块的数量以及某个景观中斑块的数量。景观单元区域内某类景观要素的斑块数量称为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可以反映景观的破碎程度(王等,2015)。

b. 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斑块面积

通过对斑块面积的分析统计,可以从斑块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的角度分析斑块面积在生态过程和格局分布中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从低碳角度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异质性在不同斑块区、廊道和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功能)将发生相应变化(Vernier等,2017)。

c. 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斑块密度

单位面积的景观斑块数量可以直接反映这些景观的斑块密度和碎片。高度碎片化意味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王 2017)。

d. 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斑块形状

由于自然界中的斑块形状不规则,其描述更为复杂。研究区域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斑块形状由以下三个指标描述:

面比:

                               (1)

近方率(形状指数):

                              (2)

分形维数:

                        (3)

其中,是农村道路生态环境中某类景观要素的总周长;是常数,网格景观值是4A是总景观区域。

面比主要用于表示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斑块边界形状的复杂性。大面比表明景观斑块的边界形状简单,边界效应不明显(Kodama等,2017)。近方率(形状指数)是待分析的景观斑块的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平方的比率,也称为边界发展的紧凑性或程度。当比率接近1时,景观斑块的形状更接近正方形,类似指标是近圆率和近椭圆度。分形维数用于反映空间实体几何的不规则性。分形分析具有精确的分析和统计分析,准确的分形维数完全符合几何规律。在生态学研究中,更多地采用统计分形模型(统计分形模型),分形维数的理论值在1.02.0之间。当时,斑块形状为欧几里得平方;当时,斑块形状最复杂;当时,斑块处于类似布朗运动的随机运动状态,即空间结构最不稳定。

e.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斑块的总体特征

农村道路生态环境中某些类型景观要素的总体特征是指在整个景观中的这些景观要素所有斑块的特征,如破碎程度和聚集程度。

破碎指数:

                                  (4)

分辨率:

                                  (5)

其中,是度量单位。破碎指数是衡量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要素破碎化程度的指标;分辨率是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要素斑块的聚集程度,与聚集程度成反比。

4)规划方案的制定

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要求,将广告、雕塑、装饰照明和绿色景观设计结合起来,确定整体风格,以实现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点、线、面的结合。这使农村道路的景观规划与自然景观元素相协调(Ralph & Coop 2015)。

5)项目评价

本项目评价是通过定量评价手段评价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最终确定规划方案。通过评价现有项目中的问题,并根据反馈迅速推荐修改和建议,调整景观规划,以尽量减少损失(Cohen等,2015)。

6)三维动画模拟

根据驾驶员的视觉感知和运动变化,三维仿真模拟了实际驾驶状态,分析了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农村实际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后(Robinson等,2015)向决策者提供信息。三维模拟可以预演农村道路景观规划,并测试其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性(Tomer等,2015)。本文所用的三维仿真模型框架描述如表3所示:

3三维仿真模型框架

User用户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

Modeling of CAD Basic Data CAD基础数据建模

Data import and transformation数据导入和传输

CAD-1 Three Dimensional Modeling CAD-1三维建模

Visual 3D Animation Simulation视觉3D动画模拟

Route modeling路线建模

Modeling of Landscape Structures景观结构建模

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形模型

Model data formatting模型数据格式化

Two-dimensional topographic map二维地形图

Landscape Scheme Addition景观方案增加

Background secondary development背景二次发展

Scene Real-time Interaction场景实时交互

Dynamic tuning动态调整

 

基于上述过程,从低碳角度对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进行了合理规划。为了分析该方法的规划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本文所提方法的效果(米等,2016)。首先,构建并描述了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图4所示.

4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of Rural Roa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

Landscape of Road道路景观

Greening Tree Species on Both Sides两侧绿化树种

Slope greening坡度绿化

Road service area道路服务区

Bridge landscape桥梁景观

Road self-factors道路自我因素

Road and Measuring Background Natural Landscape道路和测量背景自然景观

Topographic features地形特征

Vegetation landscape植被景观

Water landscape水景观

Animal condition动物状况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生态环境的破坏

Astronomical season天文季节

Human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of Road道路两侧的人文景观

Town landscape城镇景观

Famous scenery著名风景

Suburban landscape郊区景观

Road and Construction Impact道路与施工影响

 

其中,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效果是A

道路景观规划效果为

道路两侧绿化树木的规划效果为

路边绿化规划的效果是

道路服务区的规划效果为

桥梁景观规划效果是

道路因素是

道路及两侧自然景观是

地形地貌、植被景观、水景观、动物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天文季节顺序分别为

道路两侧的人文景观是

农村景观、风景名胜、农村近郊景观、道路建设影响分别为

3结果

3.1有效性分析

采用本文所提的方法对某城市的农村景观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五分制对评价体系的16个具体评价指标进行了评分。各指标得分见表1

1使用此方法的景观指标分数

指标

得分

指标

得分

指标

得分

3.68

4.45

3.08

2.79

2.75

2.39

2.86

3.17

3.23

3.14

4.23

4.25

2.37

4.25

3.87

5.00

根据上述步骤,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指标之间的尺度值进行校准,以评价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质量。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本次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效果。具体结果如表2至表5所示。

2从低碳视角判断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效果A

权重

一致性测试

1

1/6

3

0.171345

0.051可接受

6

1

7

0.750407

1/3

1/7

1

0.078248

3道路景观判断矩阵

权重

一致性测试

1

3

5

7

6

0.494212

0.047

可接受

1/3

1

4

6

5

0.284746

1/5

1/4

1

3

2

0.107021

1/7

1/6

1/3

1

1/2

0.045057

1/6

1/5

1/2

2

1

0.068964

4道路两侧自然景观判断矩阵

权重

一致性测试

1

1/3

2

5

1/5

4

0.127135

0.04

可接受

3

1

5

7

1/3

5

0.255334

1/2

1/5

1

3

1/7

2

0.071688

1/5

1/7

1/3

1

1/9

1/2

0.030704

5

3

7

9

1

7

0.467761

1/4

1/5

1/2

2

1/7

1

0.047378

5道路两侧人文景观判断矩阵

权重

一致性测试

1

1/5

2

1/3

1/7

0.062259

0.028

可接受

 

5

1

5

2

1/3

0.241324

1/2

1/5

1

1/3

1/7

0.047183

3

1/2

3

1

1/5

0.134611

7

3

7

5

1

0.514623

一般来说,如果一致性检查结果小于0.1,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接受的。分析表2~表5,其表明,采用该方法后,道路景观、道路自身景观、道路两侧自然景观、道路两侧人文景观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小于0.1。四个评价指标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明本文方法从低碳视角对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规划是合理的。最后,该方法在农村地区的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6使用该方法后农村地区的评价结果

指标

得分

道路景观

3.22

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

3.84

道路两侧的人文景观

3.48

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合理规划效果

3.71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采用该方法后的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评价值为3.71,状态较好,接近国家四级旅游景区水平,这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3.2性能分析

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生态功能可利用方案和规划方案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景观生态学评价往往从生态学、经济性、适宜性、美学等方面进行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该方法的性能,将视觉美学因素和景观补偿设计方法、熵权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方法与该方法进行了比较。

1)景观生态结构评价

为了检验三种方法规划的景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对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实验进行了10次重复。结果如表7所示:

7三种方法规划的景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

实验次数/

本文方法

视觉美学因素与景观补偿设计方法

基于熵权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的生态道路景观规划方法

1

0.998

0.675

0.673

2

0.998

0.663

0.675

3

0.997

0.667

0.654

4

0.999

0.665

0.684

5

0.998

0.665

0.654

6

0.997

0.669

0.654

7

0.998

0.665

0.654

8

0.998

0.665

0.654

9

0.998

0.665

0.654

10

0.997

0.665

0.654

分析表7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低碳视角后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的最大值为0.999。通过对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的视觉美学因素和景观补偿设计方法的研究,得出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的最大值为0.669。将基于熵权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的生态道路景观规划方法应用到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中,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最大值为0.675。从比较可以看出,本文方法从低碳视角对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具有最佳效果,破坏力较小,较好地保护了农村道路原有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综合评价指标(CEI)被用来分析三种方法规划后的景观生态状况。综合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标(CEI)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

                     (6)

其中,为单项指标得分;为评价指标权重,为评价指标数量。

参照自然保护区CEI值分级标准,将采用三种方法后的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生态类型按CEI值分为四个等级。表示景观生态质量很好。表示景观生态质量较好。表示景观生态质量一般。表示景观生态质量差。三种方法的CEI评价指标如表8所示:

8三种方法的CEI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本文方法

视觉美学因素与景观补偿设计方法

基于熵权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的生态道路景观规划方法

自然型

0.9328

0.4123

0.4324

多样性

0.9414

0.4243

0.4432

土壤特性

0.7813

0.4324

0.4521

稀有度

0.6054

0.4521

0.4311

稳定性

0.6849

0.4123

0.4531

宜人性

0.6878

0.4621

0.4521

分析表8表明,此处运用综合评价指标对采用本文方法所规划的景观生态状况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值的区间为[0.60540.9414]。景观的自然性和多样性都很好,土壤的性状、稀缺性、稳定性和适宜性也都很好。运用综合评价指标对采用了视觉美学因素与景观补偿设计方法所规划的景观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其价值是景观的一般生态品质。运用综合评价指标对采用熵权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规划的景观生态状况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值,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由此可见,在低碳视角下,农村道路生态环境具有最佳的景观质量。

4讨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从低碳视角提出了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若干原则。

1)节约用地原则

为了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农村道路建设规划应遵循合理布局和节约用地的原则。采取相应的节约经济和节约用地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a. 合理安排道路网络,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标准。

在农村道路规划中,须有适当的前瞻意识和城市化转型思路,合理布局道路网。充分利用农村道路,首先做好扩建改造工作,同时做好新设计道路的开发工作,避免重复布置造成的土地浪费。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汽车拥有量和混合交通工具较多,农村城镇化速度较快。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汽车拥有量和混合交通干扰程度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据此,如果现行道路建设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往往无法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多层次要求。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构成了影响道路建设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和人均土地是确定道路技术指标的两个重要基本指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耕地。对于道路建设的社会环境,以人口密度和人均用地为轮廓进行道路建设环境区划,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标准的适应性,促进道路科学规划及合理布局。

b. 严禁在施工期间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必须及时恢复临时用地。

在一些地方,某些农民因经济利益出售农田给建设单位,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作物、耕地、沟渠、运河和道路,而且对农业生产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被破坏的土壤质量差,天然含水量大,使路基难以压实,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因此,严禁施工单位从农民手中取土。 施工期间的临时用地应在乡镇、城镇附近选择。 施工营地应尽可能租用现有的房屋和场地。任何因施工损坏而露出的土地,应在工程竣工后立即修复,恢复植被和土地。

2)原始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原则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功能和自我维持的整体功能。各组成部分通过能量流、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相互关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方式惊醒相互沟通。任何部分或过程的破坏和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农村道路建设应尽可能保证原有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特别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高速道路中心线应距自然保护区边缘100米以上。当道路经过自然保护区时,严禁砍伐不影响火车视线的树木。当道路侵入湿地时,应在湿地边缘铺设线路或采用桥接方案,施工垃圾应置于湿地外。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应当设置禁运标志。道路径流水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施工结束后必须对河道内的废弃物进行清理。

3)道路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道路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保证其系统的稳定性,应首先将其与周围系统相结合。农村道路深入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必须尽量利用当地的树木和草地。土生土长的树、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适宜系统绿化。稀释边界,培育优良的植物绿化面膜是必要的。为了展现周围的景观,尽可能保持物种多样性,既能很好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减少病虫害。因此,道路绿化树种应适当多样化,避免单一。野生草种无法替代,居民也应对道路上的动物群加强保护。

4)保护自然植被的原则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植被不仅是能量的第一锚,也是系统内的环境要素。因此,为了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必须保护其免受侵害。目前,中国对林地的占用采取经济补偿,实际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德国的林地补偿措施,即道路建设所占用的林地必须在沿线适当的地方补偿等量的林地,从经济补偿到面积补偿。这有利于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须加强施工管理,推进文明施工,尽量减少占用区域外的植被破坏,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其意义更为明显。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质量应作为施工招标期间的主要条件。此外,还禁止在林区内采石、采矿和取土。

5 结论

农村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绿色空间和生态屏障。它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低碳节能经济、应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空间。为了分析我国农村道路景观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低碳视角研究了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方法。在低碳视角下的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采用螺旋模型构建了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框架体系和设计过程。螺旋模型与传统的规划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反馈规划评价结果和不符合的规划目标,并调整正在进行的规划方案。本文采用三维仿真技术进行景观规划,从低碳视角完成农村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的合理规划。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指标对该方法的规划效果进行评价。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规划后的农村道路原生态环境景观完整性较高。基于低碳视角,对未来农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农村景观特点不断提升景观价值

土地整治应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土地模型应该发展为景观模型。景观是各种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影响的产物。它强调生态、经济、文化等社会功能的整合。所有村庄都有相应的景观特征和风格。这些特征往往是由不同的因素累积而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缓慢的。无论这些景观特征是否能被观众所注意和重视,都是该地区人文和自然历史的突出表现。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人文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和审美价值。2006年欧盟颁布的《欧洲景观公约》强调对景观价值的法律认可,以及发展景观保护、管理、建设和公众参与机制。在《欧洲景观公约》框架下,欧洲成员国开展了景观分类、特征评价和监测研究。了解、维护、适应和延续这一地理景观已成为土地整治和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网络设计方法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细化,可以得到景观结构法和目标物种法。第一种:根据景观生态学和生物空间分布原理,生态环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得到改善。通过研究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的规模和水平,以及关键生态服务功能的存在和外部影响的敏感性,发现了核心区、缓冲区、潜在走廊和垫脚石。第二种: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种适宜性原则,核心区、缓冲区、潜在走廊和踏脚石空间布局根据物种巢域、迁移、扩散走廊和觅食行为被细化。

参考文献

[1]秦晓春, 陆化普. 公路声屏障的视觉审美因素与景观补偿设计方法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 31(1).

[2] 李明峰, 唐黎. 基于熵权法与多级模糊评价方法的生态公路景观评价应用研究[J]. 公路工程, 2017, 42(6) :327-331.

[3] Rellstab, C., Gugerli, F., Eckert, A.J. 景观基因组学环境关联分析实用指南[J]. 分子生态学, 2015, 24(17): 4348-4370.

[4] Fitzpatrick, M., Keller, S. 符合生物多样性的社区层面模型的生态基因组学:当前和未来环境适应的基因组景观的绘制[J]. 生态快报, 2015, 18(1):1-16.

[5] Main, A., Michel, N., Headley, J. 加拿大草原湿地中影响新烟碱类杀虫剂检测和浓度变化的生态和景观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技术. 2015, 49(14):8367-8376.

[6] Cultid-Medina, C., Escobar, F. 利用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多样性评价金龟子在农业景观中的生态效应[J]. 环境昆虫学. 2016, 45(2):310-319.

[7] Scull, P., Franklin, J., Chadwick, O. 层级分析法在沙漠景观土壤类型预测中的应用[J]. 生态建模. 2015, 181(1):1-15.

[8] Temesgen, H., Affleck, D., Poudel, K. 关于利用层次模型估算地上森林生物量的挑战和机遇的综述[J]. 斯堪的纳维亚森林研究杂志, 2015, 30(4):326-335.

[9] 张乃通, 赵康僆, 刘功亮. 对建设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思考[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5, 10(3):223-230.

[10] Mcmillan, H., Gueguen, M., Grimon, E. 50 Km2流域水文过程的空间变异性与模型结构诊断[J]. 水文过程. 2015, 28(18):4896-4913.

[11] 张曙云, 匡洪海, 唐婷媛. 农村配电网无功补偿最佳优化配置[J]. 电源学报, 2018, 16(3):84-90.

[12] Crockatt, M., Bebber, D. 水分的边缘效应降低热带森林中木材的分解速率[J]. 全球变化生物学. 2015, 21(2):698-707

[13]叶季蕾, 薛金花, 吴福保. 一种电池储能电站的经济优化调度策略[J]. 电源技术, 2016, (2):365-369.

[14] Dronova, I., Peng, G., Lin, W. 利用扩展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对象的分类方法实现对大型季节性湿地的动态覆盖类型的绘制[J]. 环境遥感. 2015,158(158):193-206.

[15]段绪金, 万代, 陈跃辉. 农村智能低压配电台区监控管理系统应用研究[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8(4): 196-199.

[16] 李锋, 叶亚平, 宋博文, 王如松. 基于最小耗费表面模型的城市适宜生态土地的评估——以常州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11, 31(19): 5623-5631.

[17]王佐成, 佟华, 王丽萍. 水环境下α-丙氨酸分子手性的转变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53(01).

[18] Vernier, P., Schmiegelow, F., Hannon, S. 阿尔伯塔省北方混交林松鸟生境模式的可推广性[J]. 生态模型, 2017, 211(1):191-201.

[19] 王欢. 关于低碳植物景观园林评价方法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7, 34(3):414-416.

[20] Kodama, N., Ferrio, J., Brüggemann, N. 小麦农业生态系统排放的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的短期动态–生理和环境控制[J]. 植物生物学, 2015, 13(1):115-125.

[21] Ralph, P., Coop, G. 持续变异在地理趋同适应中的作用[J]. 美国博物学家, 2015, 186(S1):S5-S23.

[22] Cohen, T., Jansen, J., Gliganic, L. 澳大利亚中部水文变化与大型动物灭绝相吻合[J]. 地质学, 2015, 43(3):195-198.

[23] Robinson, H., Ruth, T., Gude, J. 蒙大拿州山狮种群估算中资源选择与死亡率模型的关联[J]. 生态模型, 2015, 312(46):11-25.

[24] Tomer, M., Boomer, K., Porter, S. 农业保护规划框架: 2.河岸缓冲区设计类型的分类及其在评价和绘制河道廊道图中的应用[J]. 环境质量, 2015, 44(3):768-779.

[25] 米丽娜, 肖洪浪, 朱文婧等. 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15, 37(2):461-469.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