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及视唱练耳方向的研究与教学。曾参编《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乐理试题大赛获奖作品汇编》等教材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在教学实践中,她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指导学生团队在国家级展演中斩获佳绩 。参与K12音乐教育信息化改革专家高峰研讨会,担任科创项目"湘剧的网络传播路径探析"导师。作为项目导师,指导科创项目探索传统戏剧传播路径 。
	
		
		
			摘  要:高等院校是全日制学校教育的终点,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开启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高校美育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聚焦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在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使命,这对于深化“以美育人”模式研究,建立一体化美育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促进美育教育的良性循环与顺利对接以及美育教育全局观与全局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美育一体化;角色担当
		
		
			 
		
		
			一、引言
		
		
			从核心要义维度考量,美育与思政育人在育人目标层面呈现出一致性,在育人内容层面展现出同向性,在育人过程层面彰显出统一性,在育人载体层面体现出融通性。基于二者在育人层面的紧密关联,精准锚定高校在大中小幼全学段美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使命,以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大力推动高校育人模式的持续创新,为高校达成更高层次立德树人目标注入强劲动力,致力于培育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使其能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勇担重担,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美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
		
		
			教育部于2023年12月20日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这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的延续、深化和推进。《通知》聚焦深化学校美育内涵,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及阶段性实施目标。明确开展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等八大行动,系统化部署美育浸润行动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以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美育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互协同、彼此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更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与有力抓手。美育通过着力培养受教者感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成长,其课程体系涵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等艺术门类,从专业视角还可细分为公共艺术课、专业艺术课等不同类别。
		
		
			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建设意义非凡,于学生而言,能够系统地培养其审美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美育与其他各育协同共进,塑造健全人格和多元才能;在教育层面,可以确保美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避免各学段美育教学的重复与脱节,促进美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实现共享互通;从社会视角出发,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为社会的长远进步奠定坚实的文化与人才基础。
		
		
			关注大思政视域下美育一体化的发展则具有长远的意义。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是以美为媒,让学生在领略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熏陶,塑造正确价值观与高尚品格,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美育一体化丰富了大思政的教育形式与内涵,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说教,各学段有机衔接的美育课程能循序渐进地传递思政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出兼具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与审美修养的公民,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文化凝聚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创新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与文化根基。
		
		
			三、美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个体需要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高的审美素养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建设,可以解决以往各教育阶段美育衔接不畅等问题,连贯、系统地推进美育育人,促进五育融通,促进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美育教育工作者更应关注大思政在育人格局上的引领作用,在美育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价等角度适应各阶段立德树人的主体方向。
		
		
			(一)满足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
		
		
			从学生发展角度看,美育一体化建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段,学生对美的认知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一体化建设能让美育衔接得更自然,保证学校美育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1. 提升审美素养
		
		
			美育一体化有助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进行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让个体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理念,无论是绘画、音乐、书法、戏剧还是文学作品的赏析,都能拓展个体的审美视野,使其具备敏锐的感知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为个体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境界提升奠定基础。
		
		
			2.激发创造力
		
		
			通过不同阶段开展的连贯性、系统性的艺术创作、欣赏与实践活动,鼓励个体突破常规思维,敢于表达自我,敢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排除万难、另辟蹊径。
		
		
			3.促进身心健康
		
		
			美育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及情绪情感的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不同类型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能够让个体以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和挑战,满足全面发展中身心和谐的要求。
		
		
			(二)满足教育的连贯性要求
		
		
			建立一体化的美育教育全局观与全局意识,能够连贯追踪学生的学习成效,使美育在各教育阶段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并且与各育相互交融、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层层推进、持续有效的美育滋养中,实现审美素养和艺术能力的逐步积累与稳步提升。
		
		
			1.教学目标的递进性
		
		
			美育一体化格局下,知识维度、技能维度以及情感态度维度会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递进,各维度相互关联且层层深入,教学目标的递进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契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美育需求,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素养全面、系统地提升。同时,将不同学段的美育目标串联起来,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学校美育体系,使美育教学在纵向维度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简单的感知美到复杂的创造美,各个环节紧密相连,避免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无序化和重复化,让美育教学更加系统和连贯。
		
		
			2.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在美育一体化建设中,课程设置不仅应在纵向上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合理编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体现出系统化的进阶逻辑,更应在横向上考虑到不同学段美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跨学科的融合能够让美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且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有助于共同构建系统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有助于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网络结构。
		
		
			3.评价体系的整体性
		
		
			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美育教育构建了一个连贯的评价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实践活动及作品的创意和基本技巧进行评价,到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美学理论的深度和艺术实践成果做出综合性评价,整个评价体系的标准和维度是连贯统一的。全面追踪学生美育的发展轨迹,保证学生在美育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其实践活动与创作成果都能得到合理的考量,从而实现美育教育的连贯性。
		
		
			(三)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美育一体化能够提供系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按照各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地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对传统文化形成全面且有条理的认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2.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水平
		
		
			美育一体化可以从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能够涵盖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群体,实现审美教育的广泛覆盖,这种全面覆盖能确保社会成员享有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逐渐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起点。同时,美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审美标准和多元的审美理念,有利于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促进审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从而加强审美文化的流动,带动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在美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担当
		
		
			在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的进程中,高校扮演着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播撒下美育的种子,高校则以其深厚的学术资源、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氛围,滋养这些种子的茁壮成长。高校不仅是美育知识的深度挖掘者和创造者,更是连接中小幼美育与社会美育的重要桥梁,为美育一体化的顺利衔接、协同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与科学引领,对全面提升国民美育素养有着深远意义与重大责任。
		
		
			(一)知识深化与创新引领
		
		
			1.开展深入的美学理论研究
		
		
			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条件,能够对美学理论等知识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高校应立足本土文化根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将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为美育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为中学幼的美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并且在与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相呼应的同时也可以为美育理论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推动美育课程与专业融合
		
		
			高校需结合时代需求,跨学科整合资源推进研究,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美学问题。鼓励各专业师生进行跨学科艺术实践与创作,将美育元素融入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这不仅能够在思政教育对时代适应性的引导方面发挥作用,更能契合大思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亦能搭建各类美育交流平台,举办学术讲座、研讨、艺术展览等活动,邀请专家探讨大思政与美育融合发展的前沿话题,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激发灵感,拓宽学术视野,推动大中小幼美育在创新道路上的携手共进,提升美育体系的活力与创造力。
		
		
			(二)师资培养与输出 
		
		
			1.培养高素质美育师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将思政教育与美育课程深度融合,开设融合度较高的综合性课程或开设美育师范专业,增强学生对美育一体化进程中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提高未来教师的美育与思政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掌握扎实的美育专业知识,又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的高素质师资人才。
		
		
			2.开展教师培训项目
		
		
			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在培训内容方面,融入思政精髓与美育内涵的深度解读,例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剖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道德观念等。从培训方式来看,可以采用多元融合的模式,组织实地参观红色文化艺术展览、电影、音乐会等,让教师亲身感悟思政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范例;邀请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专家共同开展案例教学,举办讲座、工作坊等,组织教师进行模拟教学与互评,通过思想碰撞,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思维,全方位提升教师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与素养。
		
		
			(三)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 
		
		
			1.举办美育公益活动
		
		
			高校可以组织师生深入社区、村镇等地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演等公益活动,向公众普及美育知识,提升大众审美素养,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通过红色主题作品传递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2.参与美育讲座与培训
		
		
			为社会各界开展美育讲座,内容可涵盖美学理论、艺术鉴赏等各个方面,并结合大思政的要求,讲述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针对社区文艺工作者等开展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美育教学与文化传播能力,使思政与美育理念深入到基层教育与文化传播工作中。
		
		
			3.建设美育实践基地
		
		
			高校与社区、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合作建立美育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美育与思政融合的理念,在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与艺术氛围中创作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美育作品;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可以开展面向公众的美育活动,促进高校与社会在美育一体化建设中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推动思政美育文化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
		
		
			(四)合作与交流
		
		
			1.加强校际合作
		
		
			各高校共同开发美育与思政融合的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高校的特色美育教学内容,拓宽美育视野,并深化对思政内涵的理解。加强高校教师间的交流,互派教师进行授课与讲座,交流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美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与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合作项目,针对美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联合科研攻关,共同推进美育一体化进程中各教育阶段的衔接。
		
		
			2.国际交流与借鉴
		
		
			积极参与国际美育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探讨美育前沿话题,分享我国特色实践经验的同时,汲取他国的成功经验,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引进国外先进的美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审慎引进国外优质美育课程与教材,并结合我国大思政要求,选取其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审美批判性思维培养且无意识形态冲突的部分进行本土化改造,丰富美育课程资源,为我国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补充。组织教师、学生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引导师生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美育中的思政内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要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如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如何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如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如何助力完美人格形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美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高校应立足公共艺术课及专业艺术课教学,探索其中蕴含的多样化育人价值,鼓励教师不断思考探究大思政视域下实现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纵向进阶、横向协作的方式,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优化高校美育评价机制,明确高等院校的角色定位,促进其发挥在大中小幼全学段美育建设中的职责与担当使命,打造区域性学校共同体,打破时空壁垒和学段目标的限制,推动大思政视域下各学段美育一体化的科学规划与实施,全面绘制美育教育一体化的经纬图。
		
		
			 
		
		
			参考文献
		
		
			[1] 谢静.高校美育课程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通识美育实践课程“我爱美衣”教学改革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11):85-89
		
		
			[2] 柴芷昡.“大美育观”视域下大中小幼美育课程一体化建设[J].汉字文化.2024(22):190-192
		
		
			[3] 张红玲 付婉莹.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视域下艺术院校德育美育协同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4 (06):41-44
		
		
			[4] 金波.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视域下的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10):1-6
		
		
			[5] 王玮 陈超.新时代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价值特征、问题聚焦与路径创新[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