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田向利 关键字:田向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日期:2023-05-15 点击:558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田向利 日期:2023-05-15 点击:55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和弘扬三苏文化,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汲取和借鉴民本情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民本思想均有论述,例如,苏洵主张“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苏轼提出“民者,天下之本”,苏辙提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些尊民、爱民、富民理念,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汲取和借鉴三苏文化中的民本情怀,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汲取和借鉴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家风家教非小事。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十六字家训是三苏家风的主要内容,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深入发掘三苏文化中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丰厚滋养。
汲取和借鉴务实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务实担当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新时代十年,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苏洵、苏轼、苏辙把忠心为国、不计荣辱、为民办事作为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与徐州父老一起筑堤抗洪等事迹,生动展现了务实担当的精神追求。我们要汲取三苏文化中的务实担当精神,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淬炼担当尽责的政治品格,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建功立业。
汲取和借鉴法治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三苏文化中蕴含着济世安民的律法思维,展现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法治智慧。“法须合礼顺情”“以法活人”“因法便民”等德法兼治的主张,同我国当代法治所遵循的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中“德法兼治”等法律文化,择善而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汲取和借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向来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所重视。无论是苏洵所言“正己始可修身”,苏轼词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还是苏辙倡导“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三苏文化中坚守本真、严于律己、乐观旷达等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对于当代广大青年的成长和进步具有启示意义。我们要从三苏文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中获得有益启发,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为四川省政协主席)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相关成果,均为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成果转化请联系本会校企合作服务部协助对接,本会支持、尊重、保护原创,侵权必究!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非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新闻和文化艺术信息,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