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当下公众的美育需求人手,开宗明义地指出进行社会美术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在深入分析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揭示社会美术教育产生的背景,阐明新时代社会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详细说明了其学科定位,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从跨学科的概念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并分享了近年来在社会美术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
关键词:美育 社会美术教育 艺术素养 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步入社会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公众的美育需求及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8年全国美术馆共举办展览7021个,参观人数达到3721万人次,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27919个,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0.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1)一线城市的社会美育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快速发展。以上海市为例,2018年8月上海启动了“1+16”美术馆市民共享计划,以全市80多家美术馆为基础,通过举办数百场活动邀请全市市民走进美术馆,共享艺术资源,接受美育熏陶。这一项目在2019年继续深入,并收获明显成效,2019年上海全市美术馆接待观众达841万人次,较比2018年增长近1/4;举办公共教育活动3828场,数量比2018年增加490场,增长约15%。据统计,2019年上海市共有60万人次参与到公共教育活动之中,平均每天全市美术馆开展活动约有10场左右。(2)在美育大众化时代,建立社会美术教育学科,进行社会美术教育研究已成为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闲眼之时,人们乐于走进博物馆、展览厅,了解艺术,享受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众多媒体和各式各样的文化机构也积极倡导大众关注艺术,用艺术知识丰富和美化生活;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加入各类艺术辅导班,家长们也利用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汲取艺术营养。这些现象都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艺术的价值,并且乐于享受艺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社会对于艺术充实人们精神生活作用的重视,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契机。美术教育能够提高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随着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关注,美术教育的对象愈加普遍化,影响力逐渐扩大,社会美术教育就应时而生了。
一、社会美术教育理论的概念
(一)社会美术教育的学科定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美育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滋养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在石器时代留下的人类遗产中,无论是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还是内蒙古中南部的阴山岩画,不难想象,在这些艺术作品被创造的时期,一代代祖辈们也运用着与我们今日相同的交流方式,互相切磋艺术技巧和作品内容,实际上,这就是社会美术教育的雏形。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光辉灿烂的艺术和建筑,将美的种子播撒在了城邦居民的心中,代代相传;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在教堂中诞生,以其特有的面貌回应了那个时代对社会美育的呼唤;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沙龙的出现便成了孕育现代形态的社会美育的摇篮;工业革命后社会转型,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出现,社会美育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它连接了学校与家庭,个体与社群,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类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社会美术教育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属于范围广阔的社会教育事业。1835年,德国知名学者狄斯特威格(1790-1866)在其《徳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社会教育这一概念[1];在中国,最早发现了“社会教育”这一概念的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2年,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设立社会教育司,并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2]。2003年,王雷在《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中,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社会教育主要指学制系统以外、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私人和民间团体推动为辅助,为了提高失学民众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3]从地位来看,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具有补充与辅助的功能,以及全面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因此,社会美术教育也具有以上性质,它是以社会为背景,全民为对象的美术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教育方式是传播美术知识,引导作品欣赏,鼓励参与创作。就教育对象而言,社会美术教育面向社会全体大众,除了成人群体之外,还包括儿童美术教育、老人美术教育、特殊群体美术教育等,这使它能够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独特的贡献,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各类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难题。
社会美术教育是研究以社会为基础的社区美术教育、成人美术教育、博物馆公共艺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性别美术教育、宗教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机构建设的学科领域,与学校美术教育并行,互为补充、互相依存。它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介入,研究从儿童到老人各个年龄层次和发展阶段的美育特征,以及从社会文化服务角度对公立事业机构、私立教育单位的美术教育建设水平、服务质量和社会效能等进行分析研究。
社会美术教育作为一个新生的学科,尽管有着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但其理论建构与学术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因其跨学科、跨领域的性质,所以,扩大视野,从与其关联的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中汲取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美术教育拥有广泛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例如,艺术学对博物馆、美术馆观众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社会美术教育学科的研究者建立对于公共美术教育场所的认识;教育学所归纳总结的教育实践规律,以及形成的教育科学理论,则能够指导解决社会美术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社会学能够总揽社会面貌,因此社会美术教育研究总是以社会学研究成果作为基石;经济学则能以实际数据呈现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社会对于社会美术教育的需求程度。
可以说,社会美术教育理论既是向西方美术教育经验学习的成果,又是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响应当前社会需求的答卷。现在,社会美术教育领域虽然获得了不少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作为学科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在社会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发生改变,社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社会美术教育的定义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弹性的,在社会美术教育的具体推行过程当中,这一概念的定义会随之丰富和深刻,并在不同的情境下,具备不同的内涵。
(二)社会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美术教育是国家塑造文化形象和培养全面人才的要求。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形成了繁荣发展、积极负责、和谐稳定的大国形象。然而,中国在文化形象的塑造上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各国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碰撞,作为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建立连接的重要渠道,文化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向世界输出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素质是当前的迫切需要。为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术教育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艺术水平以及文化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弥补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教育专家们提出了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实施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素质培养,实现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素质教育开展多年,学校的考核标准依旧主要是考试,导致素质教育的时间被大量占用,学生们疲于应付考试科目的作业,几乎没有多余的精力。与之相比,灵活性强是社会美术教育不容忽略的一大优势,教育形式不再拘泥于在教室上课或由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而是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馆等地的切身体验与互动中达到效果。甚至可以在街道、社区、商业区走廊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布置美术教育展板,或搭建起临时的流动美术馆,这些都是社会美术教育者可以实施的方法。总而言之,社会美术教育具有时空灵活性、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是新时代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其次,社会美术教育是塑造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实现大幅增长,城、乡建设都有了显著成效。如何巩固现阶段成果,建设和谐统一的现代社会,成为目前亟须考虑的社会问题之一。社会是由公民组成的,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普遍具有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与科技发达、经济全球化和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相适应。其中,公民的艺术素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美国在2014年通过修订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将公民获得艺术素养定为国家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并指出了艺术素养对于现代公民最重要的五项价值:艺术作为交流与沟通;艺术作为创造性的个体实现;艺术作为文化,历史和纽带;艺术作为幸福的途径;艺术作为社会参与。此外,“价值多元主义与合理的分歧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特性”[4]。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具有多样性,价值的衡量标准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讲求以人为本,要求每个人对他人充满同情性的理解,能推己及人,充分包容、接纳与自身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的人。社会美术教育在不断提升民众审美素养、艺术水平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性格的形成,塑造谦和有礼的品格形象和高尚大气的道德情操。一位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人,于家人亲善友爱,维持家庭和睦;于社会体谅他人,促使社会和谐。
再其次,社会美术教育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必然选择。大众文化是以广大的社会群众为接受主体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大众文化具有多种形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漫画、广告、手机上面的各类娱乐软件等都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互相依存,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的成果得以批量生产,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娱乐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理论家看来,文化产业的产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它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要,追求趣味性和欲望的满足,缺乏思想深度。这种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伴随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5]。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文化中包含一些粗俗、暴力的内容,而且因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性,这些内容传播速度很快,容易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社会的和谐,我们如何能解决文化产业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与艺术品位呢?
无疑,社会美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来自不同民族、地域、阶层的民众是社会中最广泛的群体,他们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认知。社会美术教育的特点是生动灵活,在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差异问题上,能够针对不同人群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多变;此外,社会美术教育覆盖面广,对各个年龄段的社会群众都有效果。与其他形式的社会教育有所区别的是,社会美术教育是以视觉艺术、图像、数字媒体等为媒介,透过视觉媒介以形象的方式引起受教育群体广泛的兴趣和关注,从中折射出包罗万象的内容,这种独特性使得社会美术教育可以高效而直接地改变大众的思维习惯,让大众在解读文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筛选和淘汰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甚至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由此,大众文化就能摆脱具有争议的诱导性、迷惑性和欺骗性,获得生动性、自发性、参与性和反思性,发展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社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得以凸显。
最后,社会美术教育弥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空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美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在中国已经蓬勃发展了数十年,今天各类线上线下儿童美育机构教育依然不断涌现,以各种创新创意为卖点的课程层出不穷。然而,如果家长对美术教育机构选择不当,安排孩子学习了不适宜其年龄阶段的艺术课程,反而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些家长无法给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以正确的艺术引导,坚持安排孩子参加不感兴趣的艺术培训,甚至导致孩子对艺术产生抵触心理。可以说,儿童美术教育成功与否,前提在于家长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认知。目前社会和家庭在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的欠缺,也是我们大力提倡社会美术教育的原因所在。其首要工作就是普及大部分家长也不了解的艺术知识,这样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促进亲子感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学着解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努力体会创作者的心情,与周围的观赏者交流自己的感受。由此,受教育者能逐渐培养与他人情感共鸣的能力。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不同的风格特色,体现着创作者的喜怒哀乐等各样情感表达,同时,不同的观赏者也可以在作品中体会出不一样的精神内容。也可以说,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人们就是在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一样的情绪变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见识。
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有意识地将美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初中到高中阶段,美术课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公共博物馆、私人艺术馆都有意识地对所有人开放,让大众可以享有接触美术作品、接受美术熏陶的机会,而且大部分都匹配了让参观者能理解、能学到美术知识的解说。这些教育经验固然宝贵,却也反映出了很多不足。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社会美术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也需要将这些经验理论化,从而让更多的社会美术教育推行者少走弯路;我们还需要明确制定出社会中推行美术教育时应当遵守的规范,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系统。
二、社会美术教育方法论
(一)社会美术教育建立的学科基础
1.社会美术教育与艺术学
艺术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以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具体的研究过程而言主要有艺术作品、创作者、欣赏者3个维度。从艺术作品出发,可以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容、风格、色彩、线条、表现手法;从创作者出发,可以知人论世,分析创作者的风格及其成因;从欣赏者的角度则可以观察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否传达给了欣赏者,传达了多少,原因是什么。艺术学中的欣赏者,在社会美术教育学中就是受教育者。当欣赏者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完全无法理解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涵,或者这件艺术作品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打动欣赏者。研究艺术学的学者就要思考这是艺术作品本身的问题,还是欣赏者理解能力的问题。
如果是前者,那么这就是艺术学的研究者和艺术家要解决的问题。艺术学的研究者要从风格、构图、色彩、线条、表现力等角度观察这件艺术作品,分析这件作品的不足之处;艺术家则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艺,在创作时弥补这些缺陷。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具体分析欣赏者为什么不能理解这件艺术作品。是因为欣赏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与这件艺术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不相契合,阻碍了欣赏者的理解,还是欣赏者没有足够的艺术知识储备,所以把握不了这件艺术作品的美。这些是社会美术教育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艺术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社会美术教育学解释很多现象,提高施教的效率。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者在研究社会美术教育实践结果的时候,不能不参考艺术学对绘画作品的社会接受度和理解度的分析。社会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在推广绘画欣赏和创作的时候,一定会借用艺术学对绘画作品的解读,以及对艺术家惯用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研究成果。因此,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者不能不懂艺术学,社会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最好也具备艺术学的知识基础。我们在探讨社会美术教育原理的时候,也要建立在艺术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总的来说,作为已经成熟的艺术学学科,社会美术教育有很多可以从中借鉴的。比如艺术学对博物馆、艺术馆观众的研究成果,就能够帮助社会美术教育学科的研究者尽快建立对于公共美术教育场所的认识;又比如艺术学研究者掌握的大量艺术史知识可以成为社会美术教育史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艺术学留下的遗憾也可以通过社会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得以弥补。比如,艺术学的研究者难以近距离接触到社会群众,因此无法获知大众对于绘画作品的真实感受;又比如艺术学的研究者可能早就意识到某些艺术作品难以被大众接受,原因在于大众对于艺术的理解太过老旧,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现状。而这些都是社会美术教育学科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2.社会美术教育与教育学
所谓的教育学,其实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回顾教育历史、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实践性质很强,换句话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怎样培养人才的一门学问。教育学的人员构成有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教育学研究者归纳教育实践的规律,总结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而教育工作者偏重于实践领域,不断将教育学理论注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以解决实际教育环境下面临的各类问题。
社会美术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是教育学领域中新兴而又比较特别的一个分支。从社会美术教育的名称也可以看出,社会美术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一种,主要目的是普及美术知识,提高社会整体审美水平。要想说明社会美术教育和教育学的联系,首先要明确社会教育在教育学领域的位置。教育学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尽可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更多和更好是两个不同的侧面,而且这两个侧面往往难以兼顾。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更好的人才,也就是掌握尖端技术或者科研能力强的优质人才。社会教育覆盖面广,注重的是培养更多的人才。社会教育普及文学、历史、艺术、生物、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各方面知识,提高社会民众的综合素质。对于个人来说,社会教育让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掌握一门技术,从而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大众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教育不仅关心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解决与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当下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风气、令人不愉快的行为,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这是亟待社会教育解决的问题。相比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局出发,强调每个人都应当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和睦关系。换句话说,面对当前社会现状,社会教育应当调整侧重点,以情感教育、道徳教育为主,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知识普及要排在其次。毕竟,要先学会做一个人,才谈得上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
社会美术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从长远来看,社会美术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洞察力、表现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就是体验他人(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体味他人的酸甜苦辣,体会他人情感的过程;与周围的亲朋好友交流自己的观后感,就是理解他人的心情处境、思维方式,学会与他人平心静气交流的过程。因此,社会美术教育可以起到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而且社会美术教育的形式多变,内容有趣,比普通的道德宣讲课、情感辅导课更吸引人,效果更好。
(二)社会美术教育展开的关联性学科
1.社会学
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调查社会现状,归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人们通常认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徳于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孔徳在他的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6]。在孔德之后,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社会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社会学能够总揽社会面貌,社会学的各个分支可以对不同面向的社会问题作出解释,提出解决方案。我们提出社会美术教育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当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社会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因此,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要建立在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从而有依据、有章法地改善大众普遍艺术素质较低的状况,提升社会整体审美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人类学
社会美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从婴儿阶段,到成年阶段乃至老年阶段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偏好。社会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在进行社会美术教育学研究的时候,应当把人作为主要的要素进行考察。
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科,它从生物的视角来考察人类身体的各项功能、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人的性格、习惯、喜好等方面的群体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对于社会美术教育研究来说,生物人类学能够从视知觉的角度,解析欣赏者对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和接受过程。欣赏者自身的身体条件(比如视力)、身体状态(是否劳累或饥俄),欣赏者观看艺术作品的距离、角度,欣赏者在观看艺术作品时的心情,都可能会影响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从生物人类学的角度,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于相同艺术作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感。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的精神文化层面,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差别,这都有利于社会美术教育的实践工作者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
3.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因此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鲜少有学科与经济学毫无关联。经济学和社会美术教育学的交叉点在于两个地方:第一,经济发展到特定的阶段,社会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事业具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条件,才有可能实现繁荣发展。因此,经济学的知识对分析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很大帮助。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才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社会美术教育来说,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重要指标可以衡量社会消费水平,通过计算得出人们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占个人收入的比例,便于了解人们对于社会美术教育的需求程度。第二,社会美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社会美术教育可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具体如何实施,同样要依靠经济学的知识。
4.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心理学家发现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焦虑,这种情绪能够轻易感染周围的人,使得焦虑逐渐扩大和加深。心理学家发现,艺术对于不良情绪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如果说药物治疗可能存在过敏、失效等诸多弊端,甚至可能产生依赖性,那么艺术治疗的方案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风险的。但问题是,当前社会大众普遍艺术素养偏低,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能力有限,因此艺术治疗起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了社会的和谐健康,对社会大众展开心理调查的工作和社会美术教育的工作应当同步展开。
社会美术教育可以部分解决心理学的困境,反过来,心理学也可以帮助社会美术教育提高工作效率。社会美术教育实践的主要参与人员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如何才能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涉及到接受心理学的领域。接受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接受心理学可以具体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鉴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消除受教者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阻碍,从而提升受教者的学习效率,减少施教者的工作量。由此,接受心理学可以帮助社会美术教育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5.文化学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往小了说,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一切人类精神创造的活动和结果。往大了说,文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文化让人获得了语言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简言之,正是文化使得人成为人。因此,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成果都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文化背景是人影响艺术作品理解和接受的显著因素,因此,文化研究的成果对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很重要。举例来说,中西社会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直接透过中西方传统绘画风格来看到这种差异。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把对象的形体大致上勾勒出来就算合格,重点是要表现对象的气韵。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对人物和风景的刻画很细致,人物的皮肤肌理、骨骼肌肉、面部表情、整体比例、身体动作都要细细描绘,风景的光影变化、景物的细节、远近比例都要表现清楚,力求和现实生活中一样真实。中西社会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也影响了观众的观看方式。什么是观看方式呢?人在观看艺术作品或者其他文化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透过自己的视网膜在大脑中形成图像那么简单。每个人观看艺术作品时会下意识地忽略自己不关心的内容,受到自己最为关心的内容的吸引。在中国观众看来,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子都活灵活现,它们虽然没有呈现所要描绘的对象的全部细节,却抓住了对象最为重要的特点,而且以突出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运用同样的观看方式去欣赏西方古典艺术作品,可能会认为画家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的细节是毫无必要的。
观看方式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说,可能比充分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用不怡当的观看方式,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因而内心也无法被触动。在社会美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会受教育者适应不同的文化,用恰当的观看方式去欣赏艺术作品,和掌握足够的艺术知识同样重要。
三、社会美术教育实践拓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成立13年来在社会美术教育研究领域已开展多项研究和项目,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成人群体在我国总人口中占绝对数量优势,但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受众为学校教育中的中小学及高校学生,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缺乏对成人群体的关注。作为社会美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成人群体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对成人美术教育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针对成人群体的美育书籍主题较为单一,偏重技能与实用,缺乏综合提升艺术素养的丛书。在线下美育课程方面,流行以娱乐为主的“咖啡馆课堂”,这使得有学艺术意愿、有经济实力的人群可以便捷、轻松地体验艺术,学习技法,同时有机会直接接触到艺术家群体。但是此类以娱乐为主的课程,并非真正体系完备的美术教育,一节课临摹一幅小画,学员有样学样,缺乏应有的基础学习和迁移能力,对色彩、造型等艺术语言没有深入的认识,难以进步。而面向成人群体的网络课程,大多为绘画技法类,也存在着鱼龙混杂的情况。尽管如此,成人群体对美术教育线下课程和网络课程的需求依然旺盛,付费学习的意愿较强,因此,推进社会美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在这一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更清晰地了解以成人群体为主的社会美育接受者的具体需求,从而为提供社会美育教育和服务的各类单位和机构创造定位更加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内容,提高工作水平。
社会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法就是教育资源整合。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的基础上,将社区美术教育、教师美术教育、远程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等单元纳入到资源整合的体系中来。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增强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指出“要引导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高校艺术场馆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范围,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博物馆、美术馆向社会有序开放”[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在社会美育资源整合上已实践多年,至今已连续6年举办中西美术教育比较高级研究班,将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优质高等美育师资和课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美育、基础美育和高等美育工作者对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社会美育人才。2017年央美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与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签订了课题协作项目,实现了高等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资源整合。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开展多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各专业师生深度参与到周边小学美术课程中,成功构建起专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创新合作模式,是社会美术教育资源整合的经典案例。2018年1月,由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和央美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社会美术教育联盟,其宗旨是在国家美育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把握中国社会美育的规律与全局性问题,挖掘中国美育的传统文化根脉,研究国际最新美育成果,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为提升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确立严谨的学术规范,贡献社会美育领域的一份力量。同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开设了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开始招收社会美术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并面向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社会美术教育》课程。在未来,央美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将会持续倡导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艺术教育观,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推动中国美术教育趋于良性发展。
结语
独木不成林,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也需要更多专业人士贡献才智力量。社会美术教育所具有的学术创新品格使得其成为探索当代人精神自我表达的特殊渠道、维系当代社会艺术多维社会效能的途径、全球化浪潮中确认文化身份的实践向度及实现国际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未来,在推动社会美育立法,推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制定社会美术教育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制定社会美育的激励机制等发展策略上,各方需要携起手来,共同构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美术教育体系。
作者: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原文刊载自《美术》2021年2月刊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数据来源: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
参考文献
[1]孙启林.社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354.
[3]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4]石元康.历史与社会:对人存在的哲学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0.
[5]贾雪丽.大众文化价值论:以伦理学为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
[6]成振珂、闫岑.社会学十二讲[M].广州:新世界出版社,2017:11.
[7]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刀[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1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