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学类成果

大连大学:《市井千般韵,人间万种美》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大连大学:《市井千般韵,人间万种美》    日期:2025-10-12    点击:385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5-10-12    点击:385
作者: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高舒琪   

离乡求学后的每个清晨,记忆总会不自觉地飘回县城老街。当晨雾还未散尽时,蒸笼腾起的热气却早已撕破寂静。阿婆布满皱纹的手掀开笼屉,白雾裹挟着红糖馒头的甜香倾泻而出,在青石板路上晕染开来。这蒸腾的烟火气,是小城赠予居民最温暖的审美馈赠——它让年幼的我懂得,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清晨的菜市场宛如一座天然的美学殿堂。菜贩们用灵巧的双手,将新鲜的蔬菜排列成绚丽的色彩诗篇:深紫色的茄子与艳红的番茄相映成趣,翡翠般的青椒依偎着白玉似的茭白,宛如打翻的调色盘在案板上流淌。卖鱼的老伯戴着草编斗笠,案板上的鲫鱼整齐排列成弯月形状,水光折射在银鳞上,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这是劳动赋予平凡事物的秩序之美。我常跟着母亲穿梭其间,看摊主将小葱扎成精巧的小捆:“你瞧,再普通的葱叶,经过简单的包装,也能变得精致。”那时懵懂的我尚不明白美学的深意,却在这市井烟火里,悄然种下了对美的感知。

转角处的裁缝铺,李师傅的老式缝纫机已经运转了三十个春秋。店铺门前永远挂着褪色的蓝布门帘,随着穿堂风轻轻摆动。每当我好奇地掀开帘子,总看见李师傅戴着圆框老花镜,指尖翻飞间,藏青色的棉线在粗布上跳起细密的舞。碎布头在她掌心翻个身,转眼就衔上了月牙形的布边;裁歪的袖口经银针穿梭,竟像被春风抚过的柳枝般自然垂落,“这就叫‘画龙点睛 ’,”李师傅笑着说,“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雕琢的细节,能让一切鲜活起来。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又何尝不是一本本鲜活的美学教科书?

县城没有民国时期的骑楼,却有着独特的建筑美学。老城区的居民楼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红砖建筑,四四方方的楼体上,家家户户的窗台成了最美的装饰。张奶奶家的窗台摆满了多肉植物,大大小小的花盆错落有致,肥厚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王叔叔用废弃的自行车零件焊接成花架,缠绕的藤蔓顺着钢架攀爬,开出星星点点的小紫花。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改造,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夏日的傍晚,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楼下乘凉,看着西斜的阳光为红砖墙镀上金边,听老人们讲着过去的故事,那时只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美,却不知这就是最质朴的建筑美学。

护城河是小城的灵魂,也是我童年最爱的美育课堂。退休的吴老师总会带着画架和学生 来到这里写生。垂柳将枝条垂入水中,嫩绿的叶子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倒影,宛如一幅天然的 水墨长卷。有个孩子疑惑地问:“为什么不涂上色彩? ”吴老师用手指蘸起河水,在掌心写 “留白 ”二字:“就像写作文里写‘此时无声胜有声 ’,适当的空白,反而能容纳更多想象。”偶尔有画舫缓缓驶过,船娘摇橹的节奏舒缓从容,欸乃的橹声中,我渐渐明白:美不是繁复 的堆砌,而是张弛有度的韵律。

每逢元宵佳节,社区便成了民俗美育的欢乐海洋。居民们亲手制作的花灯里藏着无穷巧思:竹篾弯成憨态可掬的玉兔,彩纸剪出璀璨的星辰大海,就连废弃的易拉罐,也被改造成镂空灯笼,透出温暖的光晕。孩子们帮忙悬挂花灯时,惊喜地发现卖糖画的阿伯,手中铜勺流淌的糖汁轨迹,竟与书法课上学的笔画如出一辙。“这是会流动的书法!”小伙伴们兴奋地喊道。原来,民间技艺中处处藏着与传统艺术相通的美学密码,就像语文课堂上的修辞手法,换个形式,同样能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暴雨过后的清晨,我总爱跟着父亲去老城墙遗址。这里早已没有了完整的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却成了最生动的美学教材。残垣断壁间,野花倔强地从裂缝中钻出,在砖石上绽放出绚烂的色彩。“这是废墟中的美,”父亲指着断壁对我说,“就像人生,即便经历风雨,也要在困境中生长出希望。”我蹲下身,看着野花将根须深深扎进砖缝,终于懂得:美有时会带着伤痕,但正是这份坚韧,让美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深冬的集市上,年宵花摊位仿佛一座绽放的锦绣山。腊梅的暗香与红绸的艳丽交织,摊主用枯枝扎成遒劲的“春 ”字插花,硬朗的枯枝与娇艳的繁花相互映衬,碰撞出独特的美感。母亲总会买下几枝银柳,插在旧玻璃瓶里,放在餐桌上。那时的我还不会用“通感 ”这样的词汇,却能真切感受到花香与年味交织的美好,明白美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场调动全身感知的奇妙旅程。

离开小城求学后,我在大城市的美术馆里看过无数名家画作,在音乐厅里聆听过震撼人心的交响乐,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依然是县城里那些浸润在生活褶皱里的美。它藏在菜市场的烟火气里,藏在居民楼的窗台绿意中,藏在护城河的粼粼波光里,如同细密的针脚,将美学的真谛缝进生活的每一寸褶皱。在这里,美育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阿婆蒸笼里蒸腾的白雾,是裁缝铺里翻飞的彩绳,是糖画阿伯铜勺划出的优美弧线。它教会我,最好的美学课堂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土地;最深刻的审美教育,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而是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璀璨星光,在旧物中孕育新生,让生活本身,成为滋养心灵的美育源泉。

如今,每当我在异乡感到迷茫时,便会想起小城的点点滴滴。那些在生活中不经意遇见的美,早已化作我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力量,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文学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