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玟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8年深秋,我和同班同学对呼和浩特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进行探访。我们不光是游历,更重要的是研学在其中,只为更好地体会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感悟这片乡土所蕴含的精气神,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力。整个行程充实且愉快,以至于结束时依依不舍,今写此游记抒发内心情感,并作永久记忆。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究竟是指哪里呢?地理课上,老师曾给我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此刻,我深刻地领悟到:正是脚下养育我们的呼和浩特,这座青色之城,它背靠阴山,身倚黄河,脚踏敕勒川平原,是我既感到熟悉,又感神秘的乡土!
呼和浩特,源自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到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从“昭君出塞”的千古绝唱到“敕勒川、阴山下”的北魏民歌,从明代的“归化城”到清代的“绥远城”,承载着丰富且厚重的地理文化。它是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和达斡尔族等多民族的大家庭。它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各种宗教文化和谐共生之地。它是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璀璨明珠,从往日的驼铃声声到今日的都市繁华,它虽不像江南水乡那样地温柔动人,但它有如老舍先生所言“青山黑水豁胸襟”一样的豁达;它虽不像黄土秦川那样地积淀厚重,但它有如北齐斛律金所唱“天苍苍、野茫茫”一样的自由。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景观、独特的文化,以及独特的精神!
·旅蒙商龙头——大盛魁
呼和浩特的秋天,辽远又壮美!每当秋风安定时,气候是那么的宜人。那天下午,我们第一站到达大盛魁遗址。从车上下来,感觉微风正好,天空清澈悠远,看不到一点杂质,空中更没有几丝云带。我的面前便是那曾经辉煌无比的旅蒙商龙头—大盛魁的遗址。大盛魁商号是由清代山西人创办的,并成为当时蒙古高原最大的商号,当时有言:“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这既展示了晋商的智慧,也蕴含了长城南北一家亲的基因。
归化城始建于明代,是呼和浩特建城的源头,由于清代在其东北五里的地方修筑了绥远城,故此地人们将归化城叫做旧城,将绥远城叫做新城。我对于大盛魁展馆有两个印象非常深刻:其一是大盛魁创业人的艰辛与智慧,以及脚下这片土地的豁达胸襟;其二是砖茶,砖茶是由大盛魁的商队从湖南、湖北、福建和江西等地经一路风尘带入草原的,它与草原的牛羊肉是很好的伙伴。我想起了老爸经常带我去喝的“老阿妈蒙古奶茶”,那浓浓的茶味......
·莫把席力图召当小召
离开大盛魁,沿着向南的巷子走,只见一座藏于金黄密叶中的牌楼闯入视野,小召牌楼!小召不是在大南街旁边,与大召隔街相望的席力图召吗?怎么这里有个小召牌楼?其实小召的存在及其历史变迁,与外地游人一样,很多呼和浩特的年轻人也不太清楚,便产生了误解,把席力图召当小召。我们同行的小张老师便给我们详细讲起了小召的历史。小召又称崇福寺,原是阿拉坦汗的后裔所建的寺院,建成于清代康熙年间。小召一度极其繁荣,后因大火进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现存有遗址小召牌楼,并在其旧址上修建了小召小学。
或许小召只剩下一座牌楼,且默默地藏于深深的小巷里,比不得位于主干道的大召和席力图召,现在它鲜有来人造访,也难以闻名;又或许由于席力图召与大召隔街相望,席力图召又比大召小一点,所以人们索性就把席力图召叫做小召。正是这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让部分此地人和外地游人,错把席力图召当做了小召。但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我更应怀着严谨求真的态度,尊重历史和地名文化。
·活佛居所——席力图召
沿着圪料街继续向西,印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庙宇,这就是错当小召的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源自蒙古语,“席力图”意为“首席”或“法座”,“召”意为“寺庙”,席力图召就是指有首席活佛的寺庙,并因十一世活佛在此坐床而闻名于世,因而我说其是活佛居所。席力图召与清代康熙皇帝有不解之缘,席力图召的三绝之一,康熙平定葛尔丹纪功碑,是康熙皇帝御制于此。为什么此碑要立在席力图召内,而不是其它地方呢?小张老师告诉我们,在康熙平定葛尔丹时,席力图召的住持及僧人给予过很多帮助,于是立碑于此。既是纪念事件的发生,又是表彰了席力图召的功绩。我观察到碑下有一个神兽,像乌龟一样,将碑驼在背上。回去后我查找资料,知道了那是龙的第九个儿子--赑屃,喜背重物,故人们常在立碑时与赑屃置为一体,以表吉祥之意!
我们一行人对大经堂很感兴趣,大经堂也是席力图召三绝之一,是席力图召的主殿。大经堂是汉、藏、蒙合璧的建筑,位于白玉高台,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殿内供奉着各种佛像和菩萨像,香火不断,经声绕耳,佛光徐徐。这让我想到了那首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仿佛还缺一点钟声,到黄昏时若钟声响起,那便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召庙之首——大召
从席力图召穿过大南街,就到了与席力图召隔街相望的大召。接下来我们走近的就是另一种悠久、神秘与典雅。大召,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也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清代,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即召庙众多的城。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就是著名的七大召之首。大召的银佛、壁画和龙雕堪称“三绝”。大召虽然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喇嘛召庙,但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后大召就没有活佛了。因为大召是康熙的“家庙”,供奉的是“皇帝万岁”龙牌,并设有御座,无人能与皇帝平起平坐,所以不设活佛。
在此之前,我从未如此走近呼和浩特的召庙,哪怕它是我最最熟悉的故乡。这里的环境让人心平气定,无限宁静。我想在咱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佛”吧,就看你怎样去修行,也许真正的理想生活,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独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离开大召时,与我们告别的是庭院内数不清的白鸽,意境充盈,亦是杜牧诗中的“白鸟故迟留”!
·归绥旧貌——塞上老街
大召西南侧是一条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塞上老街,它是呼和浩特市旧影的浓缩,展现了归化城与绥远城的旧貌,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因而我把它称作归绥旧貌。老街上商铺林立、地摊遍地,有古玩、民族工艺品和特色小吃等各种各样的商铺和地摊。行走在老街上,不禁将它与江南小镇的古街对比,感到江南小镇的古街更像是一个温婉贤良的女子,而塞上老街则像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
今天的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已经成为了呼和浩特的一张靓丽名片,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这个独具特色的景区,饱含着独特“召庙文化”和“商业文化”诠释着青城的豁达、包容、开放与自由的精神。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呼和浩特正以飞速发展的现代姿态张开怀抱,翘首期盼着八方来客。我庆幸自己也成为了这种文化与精神传承者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