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师之天职
——记2013年“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获得者、清华美院教授张夫也
学生记者 穆瑞凤
张夫也,1955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78年3月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并更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82年1月毕业并留校任教。1990年受国家教育委员会派遣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92年回国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副主任,1993年起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1999年获文学(艺术学)博士学位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导师。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兼《装饰》杂志主编,2001年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图为张夫也。
行胜于言 课比天大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要打造优质产品,教师起到决定性作用,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到行胜于言”。张夫也在谈到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时如是说。
张夫也出身书香门第,家教很严,父亲是文化干部,母亲善良本分,从小父亲对他的要求就很高。父母从来与人为善,不涉是非,坚强地面对困难,他们坚毅的性格和包容的心态,对他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净化了他的性情,形成了他“言必行、行必果”的性格。他立志高远,认为不能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一定要在文化事业上做出一些成绩,这是他始终的追求。
张夫也与学生讨论。
张夫也很庆幸自己做了一名教师。在最初做教师的日子里,条件很艰苦,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合住,他的房间不足20平米,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通常在厨房备课。尽管如此,张夫也从来没有因为条件差而马虎备课。他始终信守“课比天大”。在没有电脑、PPT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情况下,他自己拍幻灯、做图注、编号。为了严谨教学,他在幻灯片上画箭头,指示方向,再把幻灯片上的图注重新抄写下来,以备讲课使用。每次讲课前,自己先要在家里放两遍,以利于有效控制时间和调整播放顺序。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只有认真去做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完美的展示。正如张老师所说:“每次上课,就像登台演出,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一定要给学生展示最完美的一面。”
张夫也不仅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极其认真负责,而且恪守上课时间。之前,他住在北京大兴区的亦庄经济开发区,距离清华大学有近40公里的车程。考虑到北京拥堵的交通状况,为了保障早晨8点准时授课,他经常前一天晚上住在清华园附近的小旅馆里。这不仅是守时、严谨的表现,更充分体现了“上课”在他心中的至高地位。
开拓钻研 完善学科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课程至关重要。2006年,清华大学将“外国工艺美术史”定为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同年,张夫也教授的“外国工艺美术史”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外国工艺美术史”荣获全国精品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发展与张夫也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1982年,张夫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当时的系主任奚静之教授将开设“外国工艺美术史”的想法与张夫也进行沟通之后,他欣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并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
张夫也谈到:“研究初期,搜集资料是主要任务。当时还不具备出国考察的条件,只有到各大图书馆来搜集相关文献和图片资料,把资料搜集整理好再花时间反复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最后编写出教案。”刚开始教书时,张夫也边教课,边翻译外文资料、拍摄图片、编辑卡片、标明图注、整理教案,将世界各地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作品及相关文史资料,按时期进行分析,他采取按照专题研究的方式、逐个突破地向前拓进。最终于1986 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开设了第一堂“外国工艺美术史”课,成为开设我国艺术院校“外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先驱。
1990年,张夫也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派遣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他在日本学习期间,观赏并拍摄了大量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作品实物,对古代埃及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卢浮宫藏品展,以及埃特鲁里亚、玛雅、安第斯等专题性的古代艺术展进行认真研究,充实了他在外国工艺美术史方面的知识,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归国后,张夫也充分利用从国外学习的知识和大量的资料,将“外国工艺美术史”的学科体系建立起来。
目前,张夫也编著的《外国工艺美术史》一书,已成为全国艺术设计院校和专业的必读教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此课程设定为专业必修课,同时作为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研究课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也逐步开设外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张夫也开创了我国外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体系,推进了工艺美术史学科的发展。
以情感人 行为师范
每年对于新入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来说,入校上的第一堂课意义重大。课上,张夫也主题为“如何做人”的授课内容看似与学术完全无关,但确是做好学问的重要基础。他认为,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张夫也常以生动的例子为同学们讲道理,要求他们珍惜时间和机会,学会感恩。他经常对学生讲:“你们考到清华很不容易,不要忘记你为实现这个梦想付出的努力,不要忘记父母、家人、朋友、老师的支持……”
张夫也另一个育人法宝就是用行动引导学生,要求他们做正直的人,勤勉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张夫也提到,当系里老先生生病时,他都会及时看望,而不是打个电话或是发个短信问候。年近九十岁高龄的叶喆民先生是张夫也的老师,叶先生患病期间,张夫也带领院系老师多次看望他,令老先生非常感动。每当接到老师的电话时,他都是耐心地听他们讲话,张夫也说,耐心聆听老先生诉衷肠必定会给老师以安慰。这样的例子看多了,张夫也的学生也以老师为榜样,更多地关注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张夫也工作室其乐融融的氛围让人羡慕。
对于学生而言,张夫也除了教授他们专业知识,更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张夫也不仅帮助学生们进行日文资料的翻译,在交朋友和找工作两件大事上也非常关心学生。很多情况下,学生们把张老师当作家长,无话不谈,请他把关、提建议。对于找工作,张夫也非常上心,写推荐信、联系单位,忙里忙外。对于外地的同学,张夫也关怀备至。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他时常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聚餐。一是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学术,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学术上的问题在吃饭的时候交流得更充分;二是可以把家里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当作教具,让每一位到他家里的同学触摸和感受实物教具和艺术品的美。
这就是张夫也,一位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先生。
(清华新闻网12月4日电)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