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胡勇《“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遗桂陶对外传播途径研究》 日期:2025-03-17 点击:1223
学者简介
胡勇,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成都游憩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指委委员、北美游憩环境协会理事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艺术学科建设特聘专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南方果树》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环境规划设计、乡村传统文化重构、特色旅游观光、游憩产业融合研究及产业实践工作,主持及参加国家级、部省市各级设计研究课题数十项;主持产业实践项目近百项;出版著作教材26部;在《世界林业研究》、《上海纺织科技》、《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等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2篇;设计等成果获奖17项;国家专利12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技能大赛、创业大赛设计大赛获奖近百项。
【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桂陶能够作为一张鲜明的名片,充分表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特性。文章进行四川非遗桂陶对外传播途径研究,从非遗桂陶的历史发展特性出发,充分总结“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桂陶的发展优势,提出了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实现路径,对于非遗桂陶的文化传承、交流和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设计学;非遗桂陶;“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现代工艺
引言
我国有着品种丰富、形象多样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国旅游文化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在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的提出要将文化自信运用到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传播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必须在对外传播的途径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项重要倡议,这不仅是我国与国外进行经济合作的组织,也是进行文化传播和沟通的重要力量[1-2],因此将“一带一路”背景与文化的对外传播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和政治意义[3-4],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5-6]。四川非遗桂陶作为我国内陆地区一项拥有着较为悠久历史和广泛用途的传统技术,其在当前有着良好的创新发展表现[7],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为基础,进行四川非遗桂陶对外传播的途径研究,对于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一、非遗桂陶的历史发展特性
非遗桂陶的产地位于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汉族制陶工艺,从明代发展至今已有超过四个世纪,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了较为明显的特性。
(一)品种由单一到多变
非遗桂陶在发展的最初期,主要是以满足群众的生活所需为目的,因此,其品种往往较为单一,可以称之为土陶,包括各种简单的日常生活的陶器,而随着明代到清代非遗桂陶品种逐渐进行发展扩大,产品虽然仍是以生活用品为目的,但是已经发展到了从土罐到各类型的缸、盆等器具,体现出了非遗桂陶技术发展以及用品所需的创新性,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非遗桂陶逐渐开始由传统的制陶手艺与现代化的制陶工艺相结合,产生了较为丰富的非遗桂陶品种,能够被用于各类型的所需,包括生活、交通、景观等内容。
(二)产销从国内到国外
由于在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程度不高,因此非遗桂陶在发展的前期仍然是以内需为主要目的,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国对外联系的不断加强,非遗桂陶开发出了各类精美高档的产品,因此也走出了国门,参加了德国万国博览会等多项国际产品展销会,逐渐开发出了国外市场,产品从内销转为国内外市场兼具的情况。
(三)技术由保守到创新
由于非遗桂陶在前期发展的时候产品目的较为单纯,仅为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其技术往往较为保守,在长期以来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川省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美术院校都对于非遗桂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研究,结合传统技艺、文化对于非遗桂陶的当代发展进行了更新创造,开发了新型陶种,还将非遗桂陶运用在了例如房屋装修、景观设计等内容上,因此,其技术类型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桂陶的发展优势
“一带一路”给非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平台,但存在机会的同时也同样意味着挑战,对于非遗桂陶而言,必须借助“一带一路”的背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对外传播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优势。
(一)有丰富的对外交流历史
非遗桂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了发展期,之后在万国博览会、广交会等上被用于对外展览,以非遗桂陶支撑的特色工艺品也曾经多次作为地方政府与外国友人的礼品,因此,无论是在文化传播还是经济市场上,非遗桂陶都已经有着较为丰富的对外交流历史,并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而“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要求了非遗文化必须有着充足的经验,因此,非遗桂陶的发展符合“一带一路”的背景条件,能够使非遗桂陶能够在挑战愈加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博得发展的初期条件。
(二)广受国内外民众的喜爱
非遗桂陶的可塑性很强,不单体现在对于生活物品的建造上,还体现在对于多类型的其他物品的建造上,包装陶、砖雕、玻璃建筑陶都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了非遗桂陶的发展路径上,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又由于非遗桂陶的丰富对外交流历史,因此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基础,民众对于非遗桂陶的喜爱程度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产品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也是非遗桂陶能够在“一带一路”地区和市场立足的根本。
(三)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对于非遗桂陶而言,其在“一带一路”背景的发展下,必须借助自身的深刻内涵,从悠久历史特性出发,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可以从受众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出发,帮助非遗桂陶从自身的实际功用上结合其长效存在性,从而帮助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背景能够有当前使用的效果和长期收藏的可能性,尤其是陶艺产品本身就是一项值得收藏的传统工艺产品,也有着大量可以值得借鉴的案例,因此,应当从非遗桂陶的产品特性出发,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
三、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实现路径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桂陶的发展优势基础上,通过官方调研和分析,可以从以下路径上提升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实现效果。
(一)以政策为引领,推动非遗桂陶与现代工艺的结合
非遗桂陶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在非遗桂陶的历史上,多次经受了地区政府以及地区所在的高校、研究院、艺术机构的帮助,使非遗桂陶的技术发展、文化结合等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也使得非遗桂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能够有机会与外界进行接触,而目前在“一带一路”的传播背景下,非遗桂陶的发展仍需要以政策为引导,从系统机制上,由上至下的推动非遗桂陶在基本技艺上的提升,才能够实现其有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较为优势的上层支撑。
(二)丰富非遗桂陶的产品类型,满足国内外受众的审美
当前,非遗桂陶的产品类型也将较为丰富,这不单体现在非遗桂陶已经从满足生活用品为需要的产品定位上发展到了当前以景观、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结构保温等方面,极大的推动了非遗桂陶能够不断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上由于“一带一路”上所处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较多,因此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类型差异较大的社会群体往往有不同的审美,因此必须在非遗桂陶丰富的产品类型之下,以满足国内外受众的审美为产品发展的定位目标,从而实现非遗桂陶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有了市场,才能推动非遗桂陶从狭小的发展空间中走到更广阔的非遗文化交流和表达的现场。
(三)建立非遗文化旅游路径,吸引国外游客
当前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往往使用文化加旅游的结合发展路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是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因此,非遗文化旅游当前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对于非遗桂陶而言,“一带一路”背景的发展之下,群众跨国的旅游或者文化交流活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推动以非遗桂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路径能够实现非遗桂陶从一项技术类产品发展到文化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产品上来,能够使国外游客有较为明显的兴趣,从而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从事非遗桂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还能提升和带动非遗桂桃所在地区乃至于成都和四川地区的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四)打造独立的营销品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非遗桂陶有充分的历史发展背景,有丰富的技术类型和产品形式,也有着较高的收藏背景,因此,可以结合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优势,从而使得非遗桂陶逐渐转化成一只独立的营销品牌,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背景的特性,充分的利用云技术、“互联网+”等方式,争取在非遗桂陶的发展过程中,将其树立为标杆,带动和发展其他文化旅游产品的对外传播。
四、结语
四川非遗桂陶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技术工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着较为良好的创新发展机会。非遗桂陶的历史发展特性表明,其品种由单一到多变、产销从国内到国外且技术由保守到创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桂陶的发展优势,认为其有丰富的对外交流历史、广受国内外民众的喜爱且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提出了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实现路径,认为其应当以政策为引领,推动非遗桂陶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丰富非遗桂陶的产品类型,满足国内外受众的审美,建立非遗文化旅游路径,吸引国外游客,打造独立的营销品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从而实现四川非遗桂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锦云, 耿新.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探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8(04): 31-37.
[2]龚春英. “一带一路”背景下泉州海丝非遗的推广与传播[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04): 6-10+91.
[3]杨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湘绣艺术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 艺术大观, 2020(33): 133-134.
[4]徐晓红, 白蓝, 李端生, 向伟. 中国西南民族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刍论——以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和区内民族文化关联性为要[J]. 文化与传播, 2019, 8(06): 35-40.
[5]张冰青, 贾志敏.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 30(05): 32-38+60.
[6]王泽群. “一带一路”战略下“非遗”“走出去”的时代价值[J]. 长江丛刊, 2018(11): 149-150.
[7]汪妍.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四川桂花陶瓷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07): 44.